海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案 课程:工程力学() 适用对象: 级土木工程专业 开课时间:」 学年第学期 学时:84学时 学 分:5学分 任课教刻师:
海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案 课 程: 工程力学 (I) 适用对象: 级 土木工程 专业 开课时间: 学年第 学期 学 时: 84 学时 学 分: 5 学分 任课教师:
工程力学()教案 第1周第1进 1.工程力学绪论 课题 2.静力学公理 3.约束与约束力 学时 2学时 英 1.理解和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公理; 2.掌握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力的表示方法。 1.工程力学绪论: 主 内容 2.静力学公理; 3 约束与约束力。 格 1.刚体的概念和静力学公理的适用范围 2 常见约束的约束力的表示方法。 势鞋 以讲授为主。 课后 思考题:1-1、1-2、1-3; 预习:理论力学(1)第一章第三节
工程力学 (I) 教案 第 1 周 第 1 讲 课题 1.工程力学绪论 2.静力学公理 3.约束与约束力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1. 理解和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公理; 2. 掌握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力的表示方法。 主要 内容 1. 工程力学绪论; 2. 静力学公理; 3. 约束与约束力。 重点 难点 1. 刚体的概念和静力学公理的适用范围; 2. 常见约束的约束力的表示方法。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思考题:1-1、1-2、1-3; 预 习:理论力学(I)第一章第三节
工程力学()教案 第1周第2进 课题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学时 2学时 教学 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方法。 主要 内容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3.画受力图时选取研究对掾(即取分离体): 盘 4 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时,主动力和约束力、内力和外力、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的识别和表示方法。 教 法 以讲授为主。 思考题:1-4、1-5; 课后 作业 习题:1-1:(ax(c、(h(j),1-2:(a,(c.(f): 练习 预习:理论力学(1)第二章
工程力学 (I) 教案 第 1 周 第 2 讲 课题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方法。 主要 内容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重点 难点 3. 画受力图时选取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 4. 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时,主动力和约束力、内力和外力、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的识别和表示方法。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思考题:1-4、1-5; 习 题:1-1:(a)、(c)、(h)、(j),1-2:(a)、(c)、(f); 预 习:理论力学(I)第二章
工程力学()教案 第2周第1进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课题 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学时2学时 教学 1.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目的 要求 2.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青琴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力多边形法则 重点 难点 2.力的投影: 3.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思考题:2-1~2-6: 课后 作 习题:2-1,2-3,2-7: 练习 预习:理论力学(I)第二章第三、四节
工程力学 (I) 教案 第 2 周 第 1 讲 课题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1.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 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主要 内容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重点 难点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力多边形法则; 2. 力的投影; 3.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思考题:2-1 ~ 2-6; 习 题:2-1,2-3,2-7; 预 习:理论力学(I)第二章第三、四节
工程力学()教案 第2周第2进 3.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课题 4.平面力偶 学时2学时 教学 3.掌握平面力对点之矩和平面力偶的概念; 目的 要求 4.熟练掌握平面力偶系合成和平衡问题。 琴 1.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2.平面力偶。 是合 4.力矩与力偶矩的区别: 5.平面力偶系合成和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势鞋 以讲授为主。 思考题:2-7~2-11: 练习 习题:2-12,2-16:
工程力学 (I) 教案 第 2 周 第 2 讲 课题 3.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4. 平面力偶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3. 掌握平面力对点之矩和平面力偶的概念; 4. 熟练掌握平面力偶系合成和平衡问题。 主要 内容 1.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2. 平面力偶。 重点 难点 4. 力矩与力偶矩的区别; 5. 平面力偶系合成和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思考题:2-7 ~ 2-11; 习 题: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