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杆萄(Enterie baci)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内杆菌,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墙或腐物 肠道杆菌属于肠杆萄科(Enerb 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诺、种和型特异性壁菌体,以及电子计算机分析技术等,使其分类日趋合理,目前肠杆菌科至少有25个菌属,90个以 上菌种,生化群和血清群,其中与医学关系较密切者见表。 表9.1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细菌 外性 爱德华氏属(Edw山ie 迟纯爱德华E制 统类等血动物的正常道寄居菌,偶见于健康人或者使大 沙门氏菌属( 伤沙门氏菌S 杆Ccd 号引起原发性染 变形杆道Ps 通变形杆菌Pvng可 疫生美,等从人体系道及化体中分离 耶尔森氏菌具有肠道杆菌科的共性,有肠道杆菌的共回抗原,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呈现血清学交叉反应。为编排方便起见, 放人动物酒性病原菌中进授 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的常居菌,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侵入肠道以外部位时,也可引起疾病,故为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为致病苗, 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引起人类肠道疾病, 肠道杆菌具有下述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中小等大小两端纯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雕毛,大多有萄毛,少数有英摸成包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苦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为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有些菌在血琼平板上出现B型溶血,在液体培养 申异均匀湿浊生长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 一说来,生化反应的强强与其致病作用成反比。乳,铺发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时有重要意 义,前者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多数能分解乳 4.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苗等非致病菌有选择性作用,可制备肠道杆萄选择性培养基以分离 肠道政病菌 5。变异:易出现变异菌株。最常见的是耐药性转移毒素产生和生化反应等的改变。这在致病力、细菌学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均有重要意 义 6。致病物质:内声泰是肠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部分杨杆产生外毒素致病, 传福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第一节大肠杆菌 大细菌(任,c))为埃希氏菌属 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四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某 的致病性强。引起 统称病致病大肠杆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4一0.7x1~3如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仁)培养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芭株产生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应:大部分苗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跑。甘露醇、木胶德、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MVC试验为+ 十、、”,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三)抗原构造 较复杂,有0、K,H、F四种抗原。0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英脂多糖抗 原。从病人新分商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 种。F抗原至少有S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I1:KS8(B4):H2, (四)抵抗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 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磷胺类,筒需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
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内杆菌,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 中。 肠道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分类尚未完全统一,过去主要依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进行分类。近十多年来,应用DNA 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谱、种和型特异性噬菌体,以及电子计算机分析技术等,使其分类日趋合理。目前肠杆菌科至少有25个菌属,90个以 上菌种、生化群和血清群,其中与医学关系较密切者见表。 表9-1 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细菌 属 代表种 致病性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E.coli) 肠道外感染,急性腹泻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痢疾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 细菌性痢疾 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 迟纯爱德华氏菌(E.tarda) 蛇类等血动物的正常肠道寄居菌,偶见于健康人或腹泻者粪便内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伤寒沙门氏菌(S.typhi) 肠热症、急性肠炎、败血症 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 弗劳地氏枸橼酸杆菌(C.freundii) 条件致病菌,引起继发性感染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 肺炎,泌尿系、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产气杆菌(E.aerogenes) 很少引起原发性感染 哈夫尼亚菌属(Hafnia) 蜂窝啥夫尼亚菌(H.alvei) 对人无致病性 沙雷氏菌属(Serrati) 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 条件致病菌,引起泌尿系,呼吸道及创伤感染 变形杆菌属(Proteus) 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 食物中毒,泌尿系、呼吸道感染 等 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 鼠疫耶尔森氏菌(Y.pestis) 鼠疫 欧文氏菌属(Erwinia) 草原居民欧文氏菌(E.herbicola) 植物寄生菌,曾从人体肠道及化脓扁桃体中分离到 耶尔森氏菌具有肠道杆菌科的共性,有肠道杆菌的共同抗原,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呈现血清学交叉反应。为编排方便起见, 放入动物源性病原菌中讲授。 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的常居菌,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侵入肠道以外部位时,也可引起疾病,故为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为致病菌, 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引起人类肠道疾病。 肠道杆菌具有下述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中小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为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有些菌在血琼平板上出现β型溶血,在液体培养 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一般说来,生化反应的强弱与其致病作用成反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 义,前者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4.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等非致病菌有选择性作用,可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以分离 肠道致病菌。 5.变异:易出现变异菌株。最常见的是耐药性转移、毒素产生和生化反应等的改变。这在致病力、细菌学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均有重要意 义。 6.致病物质:内毒素是肠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部分肠杆菌产生外毒素致病。 7.传播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第一节 大肠杆菌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 +、-、-”。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三)抗原构造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 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 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四)抵抗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 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
得的。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I.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际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镊动和 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l,CTA(Colonization factor&ntigenI.),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剩激机体产生特 异性抗体。 2。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1)大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两个 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I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昔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与腺昔酸环化确作用,使跑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池,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免疫原 性与霍乱弧萄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2)付热肠毒素(Heatstable ente oxi山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坡破环,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话小肠上皮纸 抱的鸟苷酸环化确,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 种肠毒即LT或ST:有些 在生。有些忘大肠杆菌怀可产生毒素 3.其他:胞壁脂多的类八具有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店主防屏隐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速作用 一1新致疾房 1,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渔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胱炎、肾活晋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妇女。也可引起跑膜 炎、胆炎、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思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 2,急性泻:某些血清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演泻。根据其致病机理不 1肠产声性大杆菌(Ente icE,co,ETEC):引起受幼儿和旅游者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 天即,营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致病因素是LT 或两者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 定参考义 2)肠致病性大杆 人入肠道后主要在十指肠 高度传染性, 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 ,造成重腹 或ST 人报 由噬菌体编 因对Vero身 传代细胞)有 相 细孢吉素和 以疾杆 4)肠出血性大肠杆 cE.coli,EHEC) 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EHCO的 H7 OⅢ等 表92引起 肠产香性大岳杆菌 经致病性大杨杆菌 既及装性大畅杆爸 小图 发发,常见于年校大儿 致机理定 细跑毒?定因子 侵装肠粘细跑 细跑 见0血清61520252五.7及、148 2.26.4455.85.111.114.119125.126.127.12.142 2292、24、136、1.1.2 0157: 地L红、S工、检出定居因子血清型血清型与临床表现 血清型测定细菌侵袭力 血清 此外,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siveE.coli,EAEC)也可引起腹泻,但对其发病机理与血清型尚不了解.EAEC不侵入肠上皮细胞, 不产生LT或ST,也无VT毒素。难一特征是具有与Hep-2细胞(人喉上皮细胞磨细胞系)粘附的能力,故也称H-2细胞粘附性大肠杆菌。 三微生物学检杳法 (一)细菌的分离鉴定 1.标本:杨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馥泻者取粪便。 2.分离培苏与鉴定:类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苏基。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 板和肠道杆苗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肠致病性大肠杆苦须先作血 清学定型试验。必受时检定肠萄毒素. 滂尿系统除确定大肠杆菌外,还应计数,每毫升尿含菌量≥100,000时,才有诊断价值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杆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取样检直时,样品中大肠杆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 样品中存在杨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故应对饮水,食品、饮料进行卫生细菌学检查
得的。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 ,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 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 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 异性抗体。 2.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1)大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两个 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免疫原 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2)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 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3.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妇女。也可引起腹膜 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 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2.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根据其致病机理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 coli,ETEC):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 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 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细菌侵 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 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EPEC不产生LT或ST。有人报道,EPEC可产生一种由噬菌体编码的肠毒素,因对Vero细胞(绿猴肾传代细胞)有 毒性,故称VT毒素。VT毒素的结构、作用与志贺氏毒素相似,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性。鉴定EPEC可根据临床表现与血清型。 EIEC的多数菌株无动力,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均近似痢疾杆菌,应予注意。EIEC可引起豚鼠角结合膜炎,临床上可藉此协助鉴定EIEC。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EHCO的 主要菌型是O157:H7,还可有O26、OⅢ等。 表9-2 引起急性腹泻的大肠杆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 菌 感染部位 小肠 小肠 大肠 大肠 腹泻类型 水泻 水泻 痢疾样 血性腹 易感人群 婴儿,成人 婴儿 成人,儿童 各种年 分布 发展中国家(热带) 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 北美、 流行病学 散发或暴发婴儿腹泻及旅游者腹泻 散发或暴发婴儿腹泻 散发或暴发,常见于年龄较大儿童 致病机理 LT、ST 定居因子 细胞毒?定居因子 侵袭肠粘膜细胞 细胞毒 常见O血清 型 6、8、15、20、25、27、78、148、 159 2、26、44、55、86、111、114、119、125、126、127、128、142、 146、158 28、29、112、124、136、143、144、152、 164、167 O157: 鉴定 测定LT、ST、检出定居因子血清型 血清型与临床表现 血清型测定细菌侵袭力 血清型 此外,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siveE.coli,EAEC)也可引起腹泻,但对其发病机理与血清型尚不了解。EAEC不侵入肠上皮细胞, 不产生LT或ST,也无VT毒素。唯一特征是具有与Hep-2细胞(人喉上皮细胞癌细胞系)粘附的能力,故也称Hep-2细胞粘附性大肠杆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细菌的分离鉴定 1.标本:肠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腹泻者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 板和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须先作血 清学定型试验。必要时检定肠霉毒素。 泌尿系统除确定大肠杆菌外,还应计数,每毫升尿含菌量≥100,000时,才有诊断价值。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杆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取样检查时,样品中大肠杆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 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故应对饮水、食品、饮料进行卫生细菌学检查
1,细菌总数:检测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细菌数,采用倾注培养计算,我国规定的卫生标准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大畅菌数指效:指每立升中大肠菌群数,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我国的卫生标准是每1000m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畅菌群:瓶装汽水 果计等每100m1大肠茵群不得超过5个, 四、防治原则 在肠产毒性大畅杆茵的免疫预防研究中,发现其芭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自动免疫中是一种关键性抗原。 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第三节痢疾杆菌 志相氏菌属(Si©la)是一类革兰氏明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肉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3m,无芽,无英膜,无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氢不能利用枸酸盐作为碳源。宋内氏志贺氏菌能迟缓发醇乳糖 (37℃3-4天) 表93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分类 A: (四)抗原构造与分类 有K和O抗原而无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离的某些萄株的苗体表面抗原,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被破坏,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 意义,但可阻止0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反应。0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前者常在几种近似的菌种间出现:型特异性抗原 的特异性高,用物区到菌型。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洁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见表94)。 表94志贺氏菌属的分类 种 群型 的氏志架氏苗 宋内氏志贺氏菌 ()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hdysenteriae),)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需酚,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2】B :又称福氏志贺氏菌 ,通称福氏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适复杂,有群 根据型抗原的不 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亚型X、Y变种设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抗原。 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m),通称韵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断 又称宋内氏志 贺氏菌(Sh.som c),通称未内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并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要3一4天。只有一个血清 型。有两个变异 相和相:相为s,Ⅱ相为R型。 根暑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直,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为主,其中以又2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末内氏菌:志 贺氏菌与鲍氏茵则较少见。但近年来,志贺氏茵1型的细菌性南疾已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不同规模流行。了解 苗群分布与苗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苗苗,预防菌闲具有重大意义。 (五)抵抗力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末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怜 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击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 死亡, (六)变异
1.细菌总数:检测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细菌数,采用倾注培养计算。我国规定的卫生标准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2.大肠菌数指数:指每立升中大肠菌群数,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我国的卫生标准是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瓶装汽水、 果汁等每100ml大肠菌群不得超过5个。 四、防治原则 在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免疫预防研究中,发现其菌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自动免疫中是一种关键性抗原。 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第三节 痢疾杆菌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为0.5~0.7×2~3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氢,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宋内氏志贺氏菌能迟缓发酵乳糖 (37℃3~4天)。 表9-3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分类 (四)抗原构造与分类 有K和O抗原而无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离的某些菌株的菌体表面抗原,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被破坏。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 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反应。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前者常在几种近似的菌种间出现;型特异性抗原 的特异性高,用物区别菌型。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见表9-4)。 表9-4 志贺氏菌属的分类 菌种 群 型 亚型 甘 痢疾志贺氏菌 神氏志贺氏菌 鲍氏志贺氏菌 宋内氏志贺氏菌 A B C D 1~12 1~6 x,y变种 1~18 1 8a,8b,8c la,lb,2a,2b,3a,3b,4a,4b,4c,5a,5b - + + + (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露醇。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2)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Sh.flexneri),通称福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造复杂,有群 抗原和型抗原。根据型抗原的不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亚型;X、Y变种没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dii),通称鲍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群:又称宋内氏志贺氏菌(Sh.sonnei),通称宋内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并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个血清 型。有两个变异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为S型,Ⅱ相为R型。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为主,其中以又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宋内氏菌;志 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但近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不同规模流行。了解 菌群分布与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菌苗,预防菌痢具有重大意义。 (五)抵抗力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 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 死亡。 (六)变异
1.SR型变异:宋内氏南疾杆菌易为R型。当菌落变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改变,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氏苗的耐药苗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谁,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芭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芭痢疾】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离物质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未端和结杨粘谈的上皮细苦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跑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紧 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月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型,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只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空,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得,甚至中毒 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腰,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杨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素乱肠螺动失调和 氧室,尤其直肠括约肌痉窄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顿紫便意)等症状, 3.外毒素:志贺氏萄A群1型及部分2型苗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 种生物活性:@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免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抱、猴肾细抱和L 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且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出现的水样泻 细菌性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疾杆茵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 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一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 急性细南性:合为血 、非型菌有和中毒性菌三型。中毒性菌南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 慢性细菌性疾:急性菌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 宠或时愈时发,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 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 的局 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 ,由于璃疾杆菌不侵入血液, 故血清型抗体(gM 1gG)不能发挥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标本 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饭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中毒性菌 谢可取肛门拭子检音 (仁)分离培养与鉴定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期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苗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 非典型苗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必要时,用适量菌液接种于豚鼠结膜上,观察24小时,如有炎症,则为有毒菌株, (但)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免疫血清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一8小时。 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痴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 性, 2.协同冠集试验:用志贺氏苗的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萄萄球苗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苗的可溶性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近年试用者有S株、神氏2变异株等,这些活菌苗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 短,又服用量大、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故大规模应用还受一定限制。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泰、氧霉索、黄连索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输、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第四节沙门氏杆菌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 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洁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180年 间在伊 中的贡献 为沙 属,目前至少有 0抗原和200个以上血清型 所致 根暑其对宿主的致病性 可分为 :对人致病 ②对人和动 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yp),甲、乙、丙型型伤寒沙门氏菌(S,p yphiA、B.C),鼠伤寒沙门氏 (S.typhim 霍 沙门 肠炎沙门氏菌 停十余种 一般可筒称伤寒杆菌 甲、乙、丙型副伤寒杆南
1.S-R型变异:宋内氏痢疾杆菌易为R型。当菌落变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改变。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难。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菌痢疾。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 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 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 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 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 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二)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 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 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 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 愈或时愈时发。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 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 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发挥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标本 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中毒性菌 痢可取肛门拭子检查。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 非典型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必要时,用适量菌液接种于豚鼠结膜上,观察24小时,如有炎症,则为有毒菌株。 (三)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免疫血清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 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痢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 性。 2.协同凝集试验:用志贺氏菌的l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近年试用者有Sd株、神氏 2a变异株等。这些活菌苗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 短,又服用量大、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故大规模应用还受一定限制。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第四节 沙门氏杆菌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1880年 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 属。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所致疾病称沙门氏菌病。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①对人致病;②对人和动物 均致病;③对动物致病。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B、C),鼠伤寒沙门氏菌 (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十余种。一般可简称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
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6~1.0×2~3扣m,无芽胞,一般有鞭毛,无爽膜,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在营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 不发酵乳糖和燕糖不产生引除,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大多产生硫化氢。发酵萄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 其他沙门氏菌均产酸产气. 表95主要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 葡毛糖乳慧麦芽慧甘露醇靠糖硫化氢鼠素糖咖哚甲基红V巾枸檬酸盐卫赖蚊氨控酸鳞鸟统氨发骏蹄木胶糖阿亟 甲型 寒杆 生化反应在沙门氏杆菌种鉴定上有重要意义(表9)】 (四)抗原构与分类 主要有 抗西心妆整日有声面抗原功能与大肠杆的K抗原相似 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故称V抗原 性压稳定能耐100C达小时。不乙或0.1%石炭酸破坏。决定0型原特性的是脂多中的多德结都分 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其中有些0抗 原是几种菌所共 ,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0抗原沙门氏茵归为 这样可将沙门开氏属分为人2 06、065-067共有42组。我国已发现26个苗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 、E组。O抗原刺微机体主要产生 gM坑抗体 雕毛的细菌经甲醇液固定后,其0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 不能与相应抗0抗体反应。H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多肽上氨基酸的挂列 沙门氏杆菌的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异性高,又称特异相。 b.c等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数种沙门氏杆阅所 、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 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 每 组沙门氏杆菌根据H抗原 白聚 D半乳胺糖酸相成。不稳定,经6加石碳酸处或人工传代培养易份 抗原的抗原性弱。 当体内菌存在时可产 同的敏感性 用 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分型在追踪传染源及发现新型菌株上有实际意 义 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能存活2-3周 ,类便中可活1-2个 ,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阳盐 的抑制作用较对其他肠道杆菌为小,故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利于分离粪便中的沙门氏菌 (七)变昇 指有动力的H型 株失去鞭毛成为无动力的0型菌体 SR变异 S型菌落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逐渐失去0杭原变为R型菌落,细菌的毒力也随之消失 ,VW变异 指有V抗原的菌株(V型)失去V抗原(W型),即细菌与抗O血清凝集而不再与抗V血清凝集,称为VW变异. 。位相变异:将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沙门氏杆菌接种于琼脂平板上,所得单个菌落,有些是第1相,有些是第2相。如任意挑选一个 菌落(第1相或第2相),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其后代又出现部分是第1相、部分是第2相的不同菌落。 二、致病性免疫 (一)致病物质 【.侵袭力:沙门氏杆菌侵入小杨粘膜上皮细胞,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 殖。这可能与V抗原和0抗原的保护作用有关。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2。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内毒素可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趋化因子,吸引粒细胞,导致肠道局部炎症 反应 3,肠毒素:有些沙门氏杆菌,如息伤寒杆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际声素
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6~1.0×2~3um,无芽胞,一般有鞭毛,无荚膜,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 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大多产生硫化氢。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 其他沙门氏菌均产酸产气。 表9-5主要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 菌名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硫化氢 鼠素糖 吲哚 甲基红 VP 枸椽酸盐 卫矛醇 赖脱氨羧酸酶 鸟脱氨羧酸酶 木胶糖 阿胶 伤寒杆菌 + - + + - -/+ - - + - - +/- + - +/- +/- 甲型副伤寒杆菌 ⊕ - ⊕ ⊕ - -/+ ⊕ - + - - ⊕ - + - ⊕ 乙型副伤寒杆菌 ⊕ - ⊕ ⊕ - +++ ⊕ - + - +/- ⊕ + + ⊕ ⊕ 丙型副伤寒杆菌 ⊕ - ⊕ ⊕ - + ⊕ - + - + ⊕ + + ⊕ ⊕ 鼠伤寒杆菌 ⊕ - ⊕ ⊕ - +++ ⊕/- - + - + ⊕ + + ⊕/- ⊕ 肠炎杆菌 ⊕ - ⊕ ⊕ - +++ ⊕ - + - - ⊕ + + ⊕ ⊕ 猪霍乱杆菌 ⊕ - ⊕ ⊕ - +/- ⊕ - + - + ⊕/- + + ⊕ - 生化反应在沙门氏杆菌种鉴定上有重要意义(表9-5)。 (四)抗原构造与分类 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少数菌具有表面抗原,功能与大肠杆菌的K抗原相似,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1.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 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其中有些O抗 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 O51~O63、O65~O67共有42组。我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于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 lgM抗体。 2.H抗原: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0℃经15分钟或乙醇处理被破坏。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醇液固定后,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 不能与相应抗O抗体反应。H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沙门氏杆菌的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异性高,又称特异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数种沙门氏杆菌所 共有,也称非特异相,用1、2、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每一组沙门氏杆菌根据H抗原不 同,可进一步分种或型。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G抗体。 3.Vi抗原: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组成。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传代培养易破 坏或丢失。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等有此抗原。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Vi 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菌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五)噬菌体分型 有些沙门氏菌在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上,可借噬菌体进一步分型。伤寒杆菌各菌株的Vi抗原在血清学上的特异性是一致的,但对噬菌体有不 同的敏感性,可用噬菌体裂解试验分为96个噬菌体型。我国常见者有12个型。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分型在追踪传染源及发现新型菌株上有实际意 义。 (六)抵抗力 对热抵抗力不强,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能存活2~3周,类便中可活1~2个月,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胆盐、 煌绿等对属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对其他肠道杆菌为小,故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利于分离粪便中的沙门氏菌。 (七)变异 1.H-O变异:指有动力的H型菌株失去鞭毛成为无动力的O型菌体。 2.S-R变异:S型菌落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逐渐失去O抗原变为R型菌落,细菌的毒力也随之消失。 3.V-W变异:指有Vi抗原的菌株(V型)失去Vi抗原(W型),即细菌与抗O血清凝集而不再与抗Vi血清凝集,称为V-W变异。 4.位相变异:将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沙门氏杆菌接种于琼脂平板上,所得单个菌落,有些是第1相,有些是第2相。如任意挑选一个 菌落(第1相或第2相),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其后代又出现部分是第1相、部分是第2相的不同菌落。 二、致病性免疫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沙门氏杆菌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 殖。这可能与Vi抗原和O抗原的保护作用有关。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2.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内毒素可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趋化因子,吸引粒细胞,导致肠道局部炎症 反应。 3.肠毒素:有些沙门氏杆菌,如鼠伤寒杆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肠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