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解剖学》教案 授课教师:童德文,黄勇,赵晓民 授课班次:3班/次 授课章节内容学时分配:理论课48学时(基础病理解剖学27学时,系统病理解剖学理论21学时),实验 32学时,实习32学时。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绪论 1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5 4 第二章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 6 6 伤 第三章组织细胞的损伤修复 3 2 第四章炎症 6 4 第五章肿瘤 6 6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病理 4 2 第七章呼吸系统病理 4 2 第八章消化系统病理 4 2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病理 3 2 第十章泌尿系统病理 3 0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病理 2 2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病理 1 0 总计 48 3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与实践观察、操作相结合。 课程考核:理论课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水平,实验课考察学生阅片能力,实习课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 知识的运用能力。 1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概述 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山心脏、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中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血液循环的任务:在神经一体液的调节下,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体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细胞, 并从各组织婴官中运出CO2和代射产物,以保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机体新陈代附和机能活动的正常进 行。同时在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或致病因子作用的情况下,输送免疫细胞和因子,发挥抗病作用,为机体的 正常防御机制提供保障。 血液循环正常运行的条件: 1)心血管系统结构元整,2)血液性状没有发生改变,3)神经体液-调节无异常,4)心功能正常,5) 呼吸功能正常,6)泌尿功能正常 杏则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引起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病理现象的总称。 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包括:按原因分为原发性的血液循环章碍病和继发性的血液循环障碍铁病。 按波及范田分为:全身性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波及全身器官组织的血循障碍。主要是心力衰端和休克。 局部性:局部原因,表现在局部组织或个别器官。 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血量、内容物和血管通透性发生异常而引起局部组织的变化,常见的有充血 出血、木肿、血栓形成、栓塞、快死 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两者间关系互相影响,如 心冠状动脉栓寒,心肌她死(局部)心衰→全身性 心衰(全身性) →全身各器官,但往往在肝和肺首先出现淤血 本章主要论述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被死、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概念: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分类:据按发生原因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L.概念: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宫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 血,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的现象。亦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 特点是:血液流入量增加,静脉回流正常。增加血是动脉血。 分类: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分为炎性、 划激性、压后东血、和侧枝性东, 生理性充血:山于生理活动的需要,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动脉性充血,称为生理 性充血。如运动时骨骼肌动脉充血,饲喂后肯黏膜动脉充血,泌乳期乳腺动脉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在病因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含血量增多引起的动脉性充血。如炎症早期发生的 动脉性充血。 2.原因和机理 (1)炎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发生于炎症开始和早期,山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者麻猝缩血管 神经,以及炎症介质(组织胺、5-羟色胺、激队等)的释放,使血管半滑肌紧张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 充血,导致炎症区局部细动脉扩张,造成充血 (2)刺激性充血: 物理(摩擦,温热)、化学(酸、碱),精神等方面的→刺激血管舒张神经→小动脉扩张一→充血 (3)贫血后充血:(减压后充血) 当器官或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使器官内血管张力降低,若压力突然,细动脉可能发生反射性扩张, 引起充血,此时称减压性充血。如大量腹水病人一次大量抽放腹水,牛瘤胃臌气后放气、马类家畜小结 肠便秘继发肠酸气后放气等
(4)侧枝性充血: 某小动脉管院堵寒→局部组织缺,缺组织周用动脉吻合技扩张,充血,补偿受阳血管的供不见 发生机理:①上部血管内压增高、血液流向侧枝 ②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刺微感受器,反 射性侧枝护张,建立侧枝循环,以代偿恢复局部受阻血管血液循环 侧枝性充血是具有代偿意义。通过侧枝充血,建立新的循环,可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 总体来说动咏充血的机制就是,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缩血管兴奋性降低引起细动味扩张,组织充 3.病理变化 1)根观:充雕的组织,积轻度帅大,鱼泽鲜红,温府升高。代谢肚成 红: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大量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波,所以表现鲜红色 肿: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量增多,血压增高,液体渗出,所以表现路肿大。 热和机能增强:血流速度快,含有大量宫有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代谢肝盛,机能就增强,产热也增 多。 2)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增多。若为炎性充血时, 还有渗出,出血,细胞变性等变化。 动脉性充血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死后剂检往往看不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动脉发生痉李性收缩,血液被排出 ·血液币新分布到卧侧,静脉形成“沉降性”充血: ·死于心力衰竭的动物,静脉性充血掩盖动脉性充血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根据充血部位、时间长短、充血程度而定。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和实验性反应之一,多为暂时性的反应,一旦病因消除,恢复正常。 有利:一方面可以输送州多的氢营养物质知抗病因子,从而增九训局部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可将局部的 代谢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消除。 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故临床上涂刺激剂 、热敷治疗某些病」 不利:脑、膜充血+内压升高→神经症状→死亡。长时间充→管壁紧张性降低→消失淤 水肿、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 emia 1.概念:指在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流入的血量保持正常,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使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增多的现象。亦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心hyperemia)。 2.原因及机理 1)全身性淤血 心衰: 压不出去(A) 左心衰:肺循环於血 流不回来(V)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胸腔积液、气胸:胸内压升高 陶膜炎:腔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 肿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2)局部性於血:局部静脉管受压或阻寒→静脉血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淤血, 3.病理变化 眼观:淤血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机能减退 镜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慢性淤血时,还可见继发性水肿,出血、组织变性 坏死等变化) ★常见淤血器官举例: 急性肺淤血:主要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眼观:肺呈暗(紫)红色,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摸紧张光滑,切面流出泡沫状血样液体 3
镜检:肺内小静脉及帅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 细胸 慢性肿淤血: (慢性左心衰竭〉 眼观: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长期淤血一→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镜检:肿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水肿液及心力衰竭细胞(Hr failure cell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脚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 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就是细胞内合有大量棕黄色颗粒的细胞 含铁血黄素:是 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是含铁质的棕色色素。是山来自红细胞血红蛋白的F3+与蛋 白质结合形成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镜下经HE染色可见的棕黄色较粗大的折光顺粒。 小结:肺淤血(ung congestion) ·原因(Causes水 左心衰竭 ·临床(Clinie)呼吸困难.紫绀(cyanosis),咯血,咳泡粉红沫拨,水泡音。 。病变(Lesions):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肋泡腔渗出液,红细胞,心衰细胞。 ·结局(Outcon 血:多男:纤维增生,内状纤维胶元化,含铁恤黄素沉积,导致勋褐色硬化(bownnd 病理变化:眼观:体积稍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淤血较久时,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 变,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恻络花纹,称为“槟榔肝”。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槟榔肝 小叶中心部的肝奕及中央静脉显著淤血,肝细胞受压菱缩企消失,周边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变。长期淤血 者,在此基础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即为淤1性肝硬化, 槟榔肝:肝淤血后,中央静脉淤血,导致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观察呈土黄色,与中 火静脉红色淤血交替出现,形似槟榔,因此称为槟梅肝 4.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淤血的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 。急性淤血时充,病因消除可恢复。(可逆性) ·慢性淤血时,可以刺激局部的侧枝循环的建立,以代偿恢复局部因淤血而受阻血管的血液循环,另 外是静脉压增高,引起淤血性水肿和出血。如果长时向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淤血可导致组织缺氧,实质细 胞变性、坏死、菱缩、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组织硬化,功能丧失。另外,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的坼积, 使血管基底膜变性坏死,间隙增大,进一步加重了淤血性水肿和出血。 *临床实践中:1)淤血比充血多见,月重要。2)包扎时注意松紧程度。止血绷带 思考题 1.什么是动脉性充血?共原因和发生机理是什么? 2。比较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的异同。 3.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4.肝淤血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第二节局部缺血 概念:机体局部组织器官内,因动脉血液流入量的减少而引起的缺血叫同部缺血,也叫局部贫血。可以是 全身性贫血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一、缺血原因及机理 (一)压迫性局部缺血:动脉血管壁受到压迫而引起的局部缺血,叫压迫性缺血。如臌气,肿等的压迫 (二)动脉阻塞性缺血: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被某些物质堵塞,使动脉血液流入量不足而造成的缺血。刻 血栓、栓塞、动脉瘤及血管内皮增生等。实际上,阻塞性缺血并非单纯机械阻塞所致,往往山于阻塞引起 神经反射性血管痉挛,进一步加重了血管的堵塞。在临怵上,我们看到心肌快死的病人,其组织桫死的程
度与血管机械阻塞的程度并不相符,快死很严重,但是阻塞并不严重。 (三)动脉痉銮性缺血:某些致病因素刺微局部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收缩神经兴奋,中小动脉序窖收 缩,造成局部缺血。寒冷、创伤、毒素、药物等刺微局部神经感受器,反射性的使血管神经兴奋,血管 收缩,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局部铁血 (四)侧枝性缺血:机体某一部分血管突然扩张,大量血液蜂扣而至,而另一部分血管内血液减少,为侧 枝性缺血。如瘤胃臌气。 病理变化 眼观:缺血器官颜色变淡,呈现各器官组织原有颜色,如肿呈灰白色,肝呈褐色,皮肤苍白。体积变小, 被膜皱缩,因长期缺血,组织饥饿往往发生菱绡坏死。温度降低,机能减退。 镜检:血管空虚,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常发生菱缩、变性、坏死 三、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缺血程度,持续时间,组织器官特性以及侧枝循环发达与杏。缺血严重,持续时间长, 侧枝循环不良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重要的生命器官,脑和心脏的影史大,缺血时,山于氧化不分 全产物的刺激,机体缺血部位长感到制烈疼痛。 第三节出血(hemorrhage) 一、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的过孕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来源 动脉出血,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和心脏出血 根据出血的部位:出血到体内称内出血,:体腔积血,血肿,溢血:出血到体外称外出血,:鼻()、 路血、飞血、血便、血尿、瘀点、瘀斑、紫豪等。 根据出血原因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破裂性出血,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心血管外伤、心血管 病变、病变侵袭、血管破裂等:渗出性出血是血管通透性增加 二、原因及类型 (一)破裂性出血血管或心脏有明显的解别学变化的出 ,机械性损伤:挫伤,刺伤, 切伤, 手术伤,摔伤等 2.侵蚀性损伤:常见于机体外部,有时也见于机体内部。如创伤性网胃炎、创伤性心包炎、肺结核损 伤引起吐血,胃溃疡、出血恶性肿榴。 3。血管壁病变:动脉瘤、动脉硬化等,血压突然增高,会压追血管破裂。 (仁)渗出性出血 血管或心脏没有明显的解剂学变化,而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或凝血因子减少引起的出血。 引起渗出性出血的原因: 1.血管通透性升高 传染病:败血症、猪瘟等。猪瘟病持破坏营养供给,寄生于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损害血管 壁,血液渗出。 中待病:磷、砷中,苯和甘薯黑斑病中毒,毒物可以直接作用内皮细胞,血液渗出。 缺氧:如淤血时,内皮细胞芹养障碍,变性、坏死 VC缺乏:血管壁的黏合物质形成困难,血管的元整性破坏,血液易渗出。 寄生虫病:焦虫破坏红C,血管营养不足,渗透性增强。 2.血小板变化 (1)血小板减少:如白血病,出血性紫斑病。当血小板减少时,血液凝固性降低。另外,血小板减少后, 5-HT也增加,血管紧张性不足,胞性也增强,也易渗血。 (2)血小板过度消耗或生成不足:如DIC 3.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病 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引起血浆凝结时间延长的遗传病。在儿章期即有过度出血的表现:即使严重鼻衄、 肌肉或关节出血或大瘀血斑。疾病的严重而月程度与所缺乏的凝血因子血浆水平成正比。绝大部分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