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免疫学是近年来医学科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等的发展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应用,免疫学得到了飞跃发展。 不仅改变了许多旧的传统观察,而且由于免疫学的知识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种新兴学科,给许多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开辟了广阔的前最。现在在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中,涉及有关免疫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免疫学的发展与实验动物科学兴起有密切关系。免疫学的研究,包括从预防感染到区别机体自身或非自身的基本生物现象有研究,一般多 选用实验动物作对家,而且免疫学上的大量知识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的。特别是各种近交系和突变系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及无待定病原 体动物的培育,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免夜学的发展 为了研究免疫反应的原理以及发病机理的本压,单从人体内进行研究是非增准的,我们观察病人,无法了解他的遗传背景,他过去和 在所处的环境,检查前的免疫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过程。以老年的免疫反应来讲,虽然许多人对老年时的免疫状态作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个体 差异非常之大,单纯用平均数很难说明问题,因为只能代表一个趋势,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真正反应。在这一群人中间,过去的基础不相同,因 而不能同过去比较,就是用平均数字也不能情定当时的水平,无法确定,是结果还是老年的原因。各种免病也是如此。因此,要真正了解免 疫的本质,就不能单在病人身上或取血做体外实验,应主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才能克服上述困难,取得更多真正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突 性研究成果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索 免疫反应是随着动物种的进化而复杂化, 精密化和完善化的 ,不同品种 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选择动物 时要特别注意动物透传因素的影 ,还要注意动物的年龄因素。感染因素。营养因素。药物因素。母源因素。应激因素。免抑制剂等因素对 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 (一)动物的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表明小鼠、豚鼠、家免等动物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受遗传控制。动物体内免疫反应的基因决定着动物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 决定着自身免疫病和体液免疫反应。这种免痘反应的基因紧密连接在这些动物体内主要组织兼容系统上。如带等位基因2b的小鼠(如 C57BL,C57L,129)比带有等位基因H-2K的小鼠(如C58,AKR,C3H)的抵抗力强,后者对小鼠白血病病毒和肿瘤病毒十分易感,又如 SWR1(H-2q)小鼠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要炎病毒(LCM)非常敏感,而C3H)(H2k)小鼠对该病毒有强大的抵抗力.这些例子说明由于 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是有明显差异的。此外,不同种类动物的免疫反映也有差异,如研究第V型变态反应(Ahu5反 应),家免是一种好的实验动物,而豚鼠和大鼠不能采用。豚鼠通常产生少量的gM,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发生与种系化密切有关(见圈101、2和表101):原始脊椎动物的淋巴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如圆口类动物沿其消化道 有散在的淋巴结和淋巴细胞,并出现了胸腺,随着进化有了原始的肾脏,在鱼类还出现了肝脏。这些器宣和组织开始时也多分布在消化道附 近,这是由于原始脊推动物(圆口类)及鱼类摄食时吸进大量水,并通过锡孔将水排出,因此咽头部最先违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击,为此在消化 道附近产生了相应的御体系。而到了高等脊推动物,由于种系的进化,这些器官的分布就多样化了,但从高等动物胸腺个体发生来看,它也是 从第三、第四咽囊腹侧上皮演化发育而来,说明这跟种系发生有关。 虽然图口类动物就能产生M,但无控制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器官,至两栖类开始出现较原始的类囊器官。而爬行类动物的类囊,位 于消化道的末端。鸟类以外其他动物有类体液免疫完善的免疫系统。 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进行实验动物选择时,要特别注意选传因素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各种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特点。下 面再举个典型例子。实验动物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缺陷因实验动物的种类不网而有明显差异。 补体缺陷(Complemenr Deficiencies) D角类 D爬行 图10-1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心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免疫学是近年来医学科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等的发展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应用,免疫学得到了飞跃发展, 不仅改变了许多旧的传统观察,而且由于免疫学的知识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种新兴学科,给许多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在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中,涉及有关免疫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免疫学的发展与实验动物科学兴起有密切关系。免疫学的研究,包括从预防感染到区别机体自身或非自身的基本生物现象有研究,一般多 选用实验动物作对象,而且免疫学上的大量知识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的。特别是各种近交系和突变系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及无特定病原 体动物的培育,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为了研究免疫反应的原理以及发病机理的本质,单从人体内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观察病人,无法了解他的遗传背景,他过去和现 在所处的环境,检查前的免疫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过程。以老年的免疫反应来讲,虽然许多人对老年时的免疫状态作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个体 差异非常之大,单纯用平均数很难说明问题,因为只能代表一个趋势,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真正反应。在这一群人中间,过去的基础不相同,因 而不能同过去比较,就是用平均数字也不能肯定当时的水平,无法确定,是结果还是老年的原因。各种免疫病也是如此。因此,要真正了解免 疫的本质,就不能单在病人身上或取血做体外实验,应主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才能克服上述困难,取得更多真正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突变 性研究成果。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免疫反应是随着动物种的进化而复杂化、精密化和完善化的,不同品种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选择动物 时要特别注意动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要注意动物的年龄因素、感染因素、营养因素、药物因素、母源因素、应激因素、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对 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 (一)动物的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表明小鼠、豚鼠、家兔等动物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受遗传控制。动物体内免疫反应的基因决定着动物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 决定着自身免疫病和体液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的基因紧密连接在这些动物体内主要组织兼容系统上。如带等位基因H-2b的小鼠(如 C57BL,C57L,129/J)比带有等位基因H-2K的小鼠(如C58,AKR,C3H)的抵抗力强,后者对小鼠白血病病毒和肿瘤病毒十分易感,又如 SWR/J(H-2q)小鼠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非常敏感,而C3H/J(H-2k)小鼠对该病毒有强大的抵抗力。这些例子说明由于 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是有明显差异的。此外,不同种类动物的免疫反映也有差异,如研究第Ⅳ型变态反应(Arthus反 应),家兔是一种好的实验动物,而豚鼠和大鼠不能采用。豚鼠通常产生少量的IgM。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发生与种系化密切有关(见图10-1、2和表10-1):原始脊椎动物的淋巴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如圆口类动物沿其消化道 有散在的淋巴结和淋巴细胞,并出现了胸腺,随着进化有了原始的肾脏,在鱼类还出现了肝脏。这些器官和组织开始时也多分布在消化道附 近,这是由于原始脊椎动物(圆口类)及鱼类摄食时吸进大量水,并通过鳃孔将水排出,因此咽头部最先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击,为此在消化 道附近产生了相应的御体系。而到了高等脊椎动物,由于种系的进化,这些器官的分布就多样化了。但从高等动物胸腺个体发生来看,它也是 从第三、第四咽囊腹侧上皮演化发育而来,说明这跟种系发生有关。 虽然圆口类动物就能产生IgM,但无控制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器官,至两栖类开始出现较原始的类囊器官。而爬行类动物的类囊,位 于消化道的末端。鸟类以外其他动物有类体液免疫完善的免疫系统。 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进行实验动物选择时,要特别注意遗传因素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各种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特点。下 面再举个典型例子。实验动物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缺陷因实验动物的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补体缺陷(Complemenr Deficiencies) 图10-1 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应
无脊动 己 8 图102免疫应答反应的种系发育主要代表 藤鼠。大鼠 约(Brittary Spaniel) 心 小鼠(KHeN.AKRN,B1O、DZ/DsnN) C6免、地鼠 当18缺乏时可出现严重的联合性免瘦缺乏病,反复发生咸胁生命的感染:C1缺乏时发生坏疽性红斑,反复的细菌感染,狼疮样综合症 1s缺乏时,出现红狼疮,进行性小球胃炎,关节炎:C4缺乏时可发生狼疮,关节炎、类过敏性紫:C2缺乏时发生狼疮,致死性皮肌 炎,类过敬性紫瘦,复疮样综症,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反复感染:C3缺乏时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C5缺乏时可发生狼疮,腹泻及消耗病:C6 缺乏时,可发生反复G()感染,淋菌性多关节炎,反复发生脑膜炎。 表101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种系发生的比较 动物 细胞 淋巴器官 免反应 分类 阳 淋巴烂 法氏囊 口类 鱼类 两栖类 a (+)可能存在,+有功能相似的类囊器官。 0 的实验动物是非常重要的, 年龄影响着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如幼龄动物的免疫系统机能发育不完善或机能 来识 总授机能 有牛 年青成年鼠的 实验证明给胚胎 新生期的动物注射异基 包的免疫无反应性(Immunolgical Unresponsivenss) 而对成 年动物注射异基因型细胞时通常可引起免疫反应。据认为这种免疫耐受性与免疫系统(包括中枢淋巴样器宜即骨髓、胸和外周淋巴样器官卧 脾脏、淋巴 肠管相关淋巴样组织以 及循环的淋巴样细)的发育未臻成熟有关 Heidrick和Makindan氏认 胞和B细孢没有能力增殖的缘故 ,通常以为动物越是趋于 年,免疫反应的自隐机制被破坏的机会就越多,因而发自身免疫疫病的机会就越多,这种自稳对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乃至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图10-2 免疫应答反应的种系发育主要代表 C1 鸡 C2 豚鼠、大鼠 C3 狗(Brittary Spaniel) C4 金黄地鼠 C5 小鼠(K/HeN.AKR/N、B10、DZ/DsnN) C6 兔、地鼠 当C1g缺乏时可出现严重的联合性免疫缺乏病,反复发生威胁生命的感染;C1r缺乏时发生坏疽性红斑,反复的细菌感染,狼疮样综合症; C1s缺乏时,出现红斑狼疮,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关节炎;C4缺乏时可发生狼疮,关节炎、类过敏性紫癜;C2缺乏时发生狼疮,致死性皮肌 炎,类过敏性紫癜,狼疮样综症,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反复感染;C3缺乏时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C5缺乏时可发生狼疮,腹泻及消耗病:C6 缺乏时,可发生反复G(-)感染,淋菌性多关节炎,反复发生脑膜炎。 表10-1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种系发生的比较 动 物 细 胞 淋 巴 器 官 免 疫 反 应 分类 动物 名称 淋巴细胞 浆细胞 胸腺 脾脏 淋巴结 法氏囊 细胞免疫 体 液 免 疫 IgM IgG IgA IgE 圆口类 鳗 + - + - - - + + - - - 鱼类 油鲛 + - + + - - + + - - - 鲤鱼 + + + + - - + + - - - 两栖类 蝾螈 + + + + - + + - - - 青蛙 + + + + (+) +* + + + - 爬行类 龟蛇 + + + + (+) ? + + + - - 鸟类 鸡 + + + + + + + + + +? - 哺乳类 鼠、人 + + + + + +* + + + + + (+)可能存在,+*有功能相似的类囊器官。 图10-3 各种动物胸导管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细胞数/公斤体重) (二)动物的年龄因素 免疫学研究中选择适宜年龄的实验动物是非常重要的,年龄影响着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如幼龄动物的免疫系统机能发育不完善或机能很 弱。一般来说,动物的免疫机能在青年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弱,主要表现有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等。据研究,小鼠、大鼠和豚鼠随年龄增加免疫反应的活性也减弱,老龄鼠产生IgG和IgM的能力仅为 年青成年鼠的10%左右,细胞免疫同样也减弱。因此,老龄鼠对诱发肿瘤极敏感。 实验证明给胚胎期或新生期的动物注射异基因型细胞时很容易造成对该细胞的免疫无反应性(Immunolgical Unresponsivenss),而对成 年动物注射异基因型细胞时通常可引起免疫反应。据认为这种免疫耐受性与免疫系统(包括中枢淋巴样器官即骨髓、胸腺和外周淋巴样器官即 脾脏、淋巴结、肠管相关淋巴样组织以及循环的淋巴样细胞)的发育未臻成熟有关。 Heidrick和Makindan氏认为老龄鼠细胞免疫中免疫细胞的缺乏,可能是由于T细胞和B细胞没有能力增殖的缘故。通常以为动物越是趋于老 年,免疫反应的自隐机制被破坏的机会就越多,因而发自身免疫疫病的机会就越多。这种自稳对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乃至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对自己的细胞、非细胞成分如蛋白质、多结等是不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的(自身免疫耐受状态,Sefolerance) 而对排自己的抗原则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非自己”。这种自我识别能力称之为自稳机制. (但)动物的母源因素 各种哺乳类动物的胎儿和出生仔高免疫的获得不同。在初乳中主要为g人,初生动物血清中的母源抗体大部分为1gG,对仔高预防病毒和细 菌感染起着一定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大部分g八对粘膜表面起着局部保护作用,而gG起着总的保护作用。但是母源抗体还有有吉作用,它能诱 发新生动物溶血病(如驹)和抑制出生动物的主动免疫。 雌性动物将母源抗体转移给胎儿或仔畜的途径和特异性不同,这与动物胎盘的结构和类型有关(见下页表102),一般来说,有三种主要 的转移途径,随动物种类不同,有的经绒毛膜尿囊胎盘转移;有的经卵黄囊上皮和卵黄循环转移:还有是切乳经肠道吸收。前两者被认为是胎 儿期获得抗体的途径,后者为出生后转移抗体的途径。 免疫球蛋白的转送是有选择性的,有些种类的抗体易转移,同种(系)抗体转移比异种抗体快。胎盘对各种母源抗体也有选择性,如:灵 长目中gg易通过胎盘屏障,gM,IgA和gE则不能。家兔的gG和gM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关于母源抗体选择性的转移机制还不清益,一 般认为,这种选择性的转移是由于组织能选择性地识别抗体的。端造成的,母源抗体转移中具有选择作用的组织见表10-3。动物常乳和初乳 中检出抗体的类型见表104, 表102动物的胎盘屏障和母源抗体的转移 动物类翅 结构(层数划) 转移途径 透择抗体 出生后一持续时间 血性城毛 扬(生要)卵黄囊 出生到7天 和出生后2天内 月 内皮城毛 生36小时 表10-3母源抗体转移中呈现选择作用的组织 组织 与小限 家 表104动物常乳和初期中免疫球蛋白类型 动物 常乳和物中免变球困白类型 长目 小鼠 1A快和慢的eG gG(多量gA,gN IgA多量) (四)动物的感染因家 病毒、细苗、真菌或寄生虫的感染都能多方面地改变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 这种改变无疑将影响到动物的免疫系统。动物感染可引起继发 性营养不良,从而影喻到免疫反应. 般实验动物常发生病毒的隐性感染,在以下几方面影响免疫功能:抗体产生的方式,免球蛋白的数 量,免疫耐受性的产生,植皮排斥,植皮对宿主的反映,迟发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转化和吞作用等 动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表现:干扰正常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抗原的吸收和处理:破坏抗体形成细胞和浆细胞(如白血病病毒), 病毒感染后也可引起免疫增强的表现,如乳酸脱氨酶病毒LDH,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VEE等病毒,能增加产生抗体细抱数量:感染病毒的 细胞能产生微量核首酸,起着佐剂的作用:病毒还能促进免疫细孢对抗原的处理。 动物感染呼吸道病毒、踉病毒、流行性脊磕灰质炎病毒。仙台病毒、痘苗病毒、单纯疮疹病毒、新城疫病毒等病毒时,能够抑制淋巴细胞 的转化.肝炎。肢骨发育不全(Ectromelia)、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乳酸脱氨酶病毒(LDH)能抑制网内皮系统的机能。而 FriendE白血病.。Moloney白血病和委内瑞拉马脑海随炎(VEE)能增强吞喘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对自己的细胞、非细胞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等是不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的(自身免疫耐受状态,Selftolerance), 而对非自己的抗原则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非自己”。这种自我识别能力称之为自稳机制。 (三)动物的母源因素 各种哺乳类动物的胎儿和出生仔畜免疫的获得不同。在初乳中主要为IgA,初生动物血清中的母源抗体大部分为IgG,对仔畜预防病毒和细 菌感染起着一定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大部分IgA对粘膜表面起着局部保护作用,而IgG起着总的保护作用。但是母源抗体还有有害作用,它能诱 发新生动物溶血病(如驹)和抑制出生动物的主动免疫。 雌性动物将母源抗体转移给胎儿或仔畜的途径和特异性不同,这与动物胎盘的结构和类型有关(见下页表10-2),一般来说,有三种主要 的转移途径,随动物种类不同,有的经绒毛膜尿囊胎盘转移;有的经卵黄囊上皮和卵黄循环转移;还有是初乳经肠道吸收。前两者被认为是胎 儿期获得抗体的途径,后者为出生后转移抗体的途径。 免疫球蛋白的转送是有选择性的,有些种类的抗体易转移,同种(系)抗体转移比异种抗体快。胎盘对各种母源抗体也有选择性,如:灵 长目中Igg 易通过胎盘屏障,IgM、IgA和IgE则不能。家兔的IgG和IgM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关于母源抗体选择性的转移机制还不清楚,一 般认为,这种选择性的转移是由于组织能选择性地识别抗体的F。端造成的,母源抗体转移中具有选择作用的组织见表10-3。动物常乳和初乳 中检出抗体的类型见表10-4。 表10-2 动物的胎盘屏障和母源抗体的转移 动 物 胎盘类型 结构(层数) 转移途径 选择性 抗体转移 持续时间 出生前 出生后 小鼠 血性绒毛膜 4 肠(主要)卵黄囊 + +(卵黄囊) 艹 出生到17天 大鼠 血性绒毛膜 4 肠(主要)、卵黄囊 + +(卵黄囊) 廿 出生到20天 豚鼠 血性绒毛膜 2 卵黄囊(主要)、肠 ? 卅 + 整个妊娠期间和出生后2天内 家兔 血性绒毛膜 2 卵黄囊 + 卅 - 从妊娠开始15天起 灵长类 血性绒毛膜 2 胎盘 + 卅 卅 妊娠开始3个月 猬 肠 + - 艹 出生到35天 狗 内皮绒毛膜 4 肠 ? - 卅 出生到8天 猫 肠 ? - 卅 不定 水貂 肠 ? - 卅 出生到8天 雪貂 肠 ? - 卅 出生到34天 猪 上皮绒毛膜 6 肠 - - 卅 出生后36小时 马 上皮绒毛膜 6 肠 - - 卅 出生后36小时 牛 结缔组织绒毛膜或上皮绒毛膜 6 肠 - - 卅 出生后36小时 绵羊 结缔组织绒毛膜或上皮绒毛膜 6 肠 - - 卅 出生后36小时 表10-3 母源抗体转移中呈现选择作用的组织 动 物 种 类 组 织 灵 长 目 胎 盘 大鼠与小鼠 肠 家 兔 卵 黄 囊 偶 蹄 兽 乳 腺 鸟 卵黄囊膜 表10-4 动物常乳和初期中免疫球蛋白类型 动 物 常乳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类型 家 兔 初乳 IgA 灵长目 初乳 IgA 大 鼠 初乳 常乳 IgA(多量)IgGa,IgGb,r1,IgM(很少) IgG(多量) 小 鼠 初乳 IgA,快和慢的IgG 狗 初乳 常乳 IgG(多量),IgA,IgM IgA(多量),IgG,IgM 猪 初乳 常乳 IgG(多量),IgA,IgM IgA(多量) 牛 初乳 快IgG(r1)IgM(β2) 绵 羊 初乳 快IgG(r1),IgA (四)动物的感染因素 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的感染都能多方面地改变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这种改变无疑将影响到动物的免疫系统。动物感染可引起继发 性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到免疫反应。一般实验动物常发生病毒的隐性感染,在以下几方面影响免疫功能:抗体产生的方式,免疫球蛋白的数 量,免疫耐受性的产生,植皮排斥,植皮对宿主的反映,迟发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转化和吞噬作用等。 动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表现:干扰正常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抗原的吸收和处理;破坏抗体形成细胞和浆细胞(如白血病病毒)。 病毒感染后也可引起免疫增强的表现,如乳酸脱氨酶病毒LDH,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VEE等病毒,能增加产生抗体细胞数量:感染病毒的 细胞能产生微量核苷酸,起着佐剂的作用;病毒还能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处理。 动物感染呼吸道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病毒、仙台病毒、痘苗病毒、单纯疮疹病毒、新城疫病毒等病毒时,能够抑制淋巴细胞 的转化。肝炎、肢骨发育不全(Ectromelia)、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乳酸脱氨酶病毒(LDH)能抑制网内皮系统的机能。而 Friend白血病、Moloney白血病和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VEE)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特点
(一)灵长类(除人外) 灵长类动物主要有四种免疫球蛋白,即1gGgM、g人、和e,新界猴(除一种卷尾猴外)没有发现g,已证明在窃猴、绵和黑理强 中有抗寄生虫性抗原的抗体,但在新界猴中仍无此种抗体,高等灵长类与人的免疫球重白有较强的交叉反应, 但长臂猴例外 灵长类动物具有血性绒毛膜验盘,只允许gG通过,gM,入,D和g上是不能通过的。新生的猴子不能从初乳中吸收抗体。妊娠第九个 月猕猴的胎儿和成年猕猴在抗原初次刺激后6天产生gM,妊娠第58天的脸儿对同种植皮产生排斥,而羊脸儿的这种反应发生在80天 0%出生的玻猴是胎盘血管吻合的双胎。用性别染色体分析能证明不同性别的双胎中血液存在交换。在血液交换的我猴双胎中,异性共生 的双胎已证明有免疫耐受现象。因此,它们之间互相接受植皮。城猴对接受不同亚种的植皮有免疫反应,亚种内植皮要比亚种间植皮存活的时 间约长一倍。 灵长类动物在研究人的反应素(g)型超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反应素型抗体(仅叫皮肤过敏性抗体)特点之 ,是能圈定在同藤或密 切相关种的皮肤及其它组织上(如:肺,结肠),由于猕猴同人在种的发生上有近缘关系,所以它们能用过敏人的血清引起PK反应 (Prausniz-Kusrer)。在灵长类中,狒狒、弥狠.绒猴、卷民猴、孤象是人类过敏性表者反应素抗体引起的菱缩性多软骨炎(PC)的最好 接受者。一些学者证明,灵长类动物是人呼吸道变态反应病的动物模型。 (仁)狗 狗的免疫球董白有1G、IgM、IgA、IgG,和IgG,。在狗花粉病和各种蠕虫感染中发现有1gE。Patterso氏等指出成年狗对各种蛋白抗原只 产生少量的循环抗体。胎儿和新生狗也有类似情况 Lws等认为新生狗和成年狗对颗粒性抗原(绵羊红细跑)均能产生较好抗体,但新生狗初次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是gM类,成年药 则叫产生的抗体是M和 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与初生狗的gM几乎相等。新生狗在再次反应中有合成gG和gM HA的反应,6-12周龄比04周龄显著为多对PHA发生反应的高峰在6 个月龄之间,以后随年龄而下降。 小猎免犬在出生时的胸腺大约为100m ,到12周龄增加到300me以上。白细总数年龄增加而逐新减 少 狗除用作一移伊外垃来越多地作为鱼商研空的动物 除人之外,对气溶胶出现变态反应的动物,狗大 仅有的一种。因 的动物模型。人花粉病 状。人的这种空态 的临床 应是由1eE引起的狗由豚草花粉 )致敏后 和皮肤 、品种、种和个体的不同,对某种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也经常不同。有些 品系的免,至少有: 高效价的 作为 组进行免疫要必要的 集合淋巴小 构 等叙述] 含有小 依赖区含有后 为@ 可 能产生B淋 种非特 增殖(扩大) 1 且没有抗体形 地蜡殖和迁移(肠道淋巴图官中 B细泡梦们免疫反】 但不长久停留 可能使肠道局部缺乏免疫反应,集合淋巴小结。 生g 的这种分论型抗体的合或是在杨、房和支气营豫体间质的浆细跑以及蹦和淋巴结中 兔坡用来作过数反应 的研究 gG和gE引起的过数反应 奋床症状相 合和血小板·白细胞凝集形成沉淀物 释 药理活性物 (组织胺和 羟色胺)进入所 在右心的出 械和药理的联合作用 导致循环性虚脱。gG诱发血小板或 性的细胞释放影响血管的胺要依赖补体的作用。而E诱发释放的胺不依赖补体。 (四)豚鼠 豚鼠中已确定的免疫球蛋白有:gG1gG1、gG2.1gA和g5.1gG1是变态反应的媒介,gG2与小鼠的1gG1和1gG,相似,在抗原一抗体作 用中起结合补体的作用。 豚鼠除作为补体的来源外,已广泛用于免疫的发生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近新繁殖的豚鼠2系和13系常被用于免疫学研究,这两个品系 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有显著不同。例如,当给藤鼠2系和13系注射含有相同抗原的福氏(F心ud)完全佐剂时,豚鼠2系(和一些 Haey系豚鼠)表现明显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DNP-PLL(二硝基苯,多·L·溶解素)产生高浓度的抗体,而豚鼠13系不出现免疫学反应。 另一方面,豚鼠13系和Hartley系豚鼠对联胺嗪(Hydralazine)都能产生抗体和迟发型变态反应。豚鼠2系仅呈现弱反应或无反应。 豚鼠的皮肤已被用已结核菌素的皮内试验和接触过敏物质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豚鼠和人的结核菌素反应差别是有无细胞浸润,另外 豚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人在4896小时达到高峰:人和豚鼠接触敏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细跑反应非常相似 而对皮内接种抗原的反应却有明显的不同,豚鼠比人有更多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抗原起反应。 当进行免疫学研究选择豚鼠时,应特别注意机体本身的因素,如:年龄。体重,饮合和遗传因素。B®氏等认为2-3月龄或体重为350 40克的豚鼠作迟发型变态反应最合适。豚鼠13系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比豚鼠2系敏感。相反,豚鼠2系对接触性过敏反应比豚鼠13系敏感 Hay系鼠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和接触反应皆敏感。这些现象说明抗体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能力同样也处于基因的控制之下」 最近 一些学者以豚鼠作为研究过敏或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验模型在全身变态反应中,肺是休克器宜,肥大细是细跑,组织胺是主 要的药理价质。在原息在两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抗体,即1G1和G2 A「k报导,在进行淋病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原是最令人意的免疫学模型。原鼠人一样且有证长和限制识发型真皮 态反应显现的能力,这种现象常作为肿免的指标之
(一)灵长类(除人外) 灵长类动物主要有四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M、IgA、和IgE。新界猴(除一种卷尾猴外)没有发现IgA。已证明在猕猴、狒狒和黑猩猩 中有抗寄生虫性抗原的IgE抗体,但在新界猴中仍无此种抗体。高等灵长类与人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但长臂猴例外。 灵长类动物具有血性绒毛膜胎盘,只允许IgG通过,IgM、IgA、IgD和IgE是不能通过的。新生的猴子不能从初乳中吸收抗体。妊娠第九个 月猕猴的胎儿和成年猕猴在抗原初次刺激后6天产生IgM,妊娠第58天的胎儿对同种植皮产生排斥,而羊胎儿的这种反应发生在80天。 80%出生的狨猴是胎盘血管吻合的双胎。用性别染色体分析能证明不同性别的双胎中血液存在交换。在血液交换的狨猴双胎中,异性共生 的双胎已证明有免疫耐受现象。因此,它们之间互相接受植皮。狨猴对接受不同亚种的植皮有免疫反应,亚种内植皮要比亚种间植皮存活的时 间约长一倍。 灵长类动物在研究人的反应素(IgE)型超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反应素型抗体(又叫皮肤过敏性抗体)特点之一,是能固定在同源或密 切相关种的皮肤及其它组织上(如:肺、结肠)。由于猕猴同人在种的发生上有近缘关系,所以它们能用过敏人的血清引起P-K反应 (Prausniz-Kusrner)。在灵长类中,狒狒、猕猴、狨猴、卷尾猴、狐猴是人类过敏性患者反应素抗体引起的萎缩性多软骨炎(PCA)的最好 接受者。一些学者证明,灵长类动物是人呼吸道变态反应病的动物模型。 (二)狗 狗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G1和IgG2。在狗花粉病和各种蠕虫感染中发现有IgE。Patterson氏等指出成年狗对各种蛋白抗原只 产生少量的循环抗体。胎儿和新生狗也有类似情况。 Lewis等认为新生狗和成年狗对颗粒性抗原(绵羊红细胞)均能产生较好抗体,但新生狗初次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是IgM类,成年狗 则产生的抗体是IgM和IgG,这两种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与初生狗的IgM几乎相等。新生狗在再次反应中有合成IgG和IgM。 Gerber氏等报告了小猎兔犬(Beagle Dog)循环的T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6-12周龄比0-4周龄显著为多。对PHA发生反应的高峰在6周 到6个月龄之间,以后随年龄而下降。小猎兔犬在出生时的胸腺大约为100mg,到12周龄增加到300mg以上。白细胞总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 少。 狗除用作一般移植研究外,越来越多地作为免疫病研究的动物模型。除人之外,对气溶胶出现变态反应的动物,狗大概是仅有的一种。因 此,人的变态反应和气喘的研究,狗是适宜的动物模型。人花粉病的临床表现为结膜炎、鼻炎和皮炎,狗季节性花粉病多数只有皮炎,无眼和 呼吸道症状。人的这种变态反应是由IgE引起的,狗由豚草花粉(Raweed Pillens)致敏后,血液和皮肤中也有IgE抗体。 (三)兔 兔常被用于实验室制备抗体,多用新西兰色。由于所用兔的品系、品种、种和个体的不同,对某种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也经常不同。有些 品系的兔,至少有20%产生的抗体效价或无效价,为了得到高效价的血清,10只兔作为一组进行免疫要必要的。 兔肠道淋巴组织由派伊尔氏淋巴集结,圆囊(在回盲肠连接处的集合淋巴小结)和阑尾构成。Waksman氏等叙述了淋巴细胞组织中形态和 机能不同的三个部分:圆体(Dome)含有原始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冠(Corona)含有小淋巴细胞胸腺依赖区含有后毛细菌小静脉、滤泡。他 认为圆体可能相当于囊淋巴器官,能产生B淋巴细胞。滤泡是一种非特异性的B细胞大量增殖(扩大)的器官。集合淋巴小结、圆囊和阑尾都含 有T细胞,T细胞经过后毛细胞管静脉到达阑尾。集合淋巴结和阑尾内还同时存在着B细胞,但没有抗体形成细胞。这种界线分明的T、B淋巴细 胞系统及B细胞迅速地增殖和迁移(肠道淋巴器官中,B细胞参加免疫反应,但不长久停留)可能使肠道局部缺乏免疫反应。集合淋巴小结是产 生IgA细胞的重要来源。 兔的IgA大量存在于肠粘膜和初乳中,这种分泌型抗体的合成是在肠、乳房和支气管腺体间质的浆细胞以及脾和淋巴结中。 兔的反应素抗体相当于人的IgE。兔的IgM能增强反应素的形成,而IgG能抑制反应素抗体的生成。 兔被用来作过敏反应的研究。IgG和IgE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症状相似,机理都是抗原-抗体结合和血小板-白细胞凝集形成沉淀物,释放 药理活性物质(组织胺和5-羟色胺)进入肺循环,在右心的出道中产生一种机械和药理的联合作用,导致循环性虚脱。IgG诱发血小板或嗜碱 性的细胞释放影响血管的胺要依赖补体的作用,而IgE诱发释放的胺不依赖补体。 (四)豚鼠 豚鼠中已确定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G1、IgG2 )、IgA和IgE。IgG1是变态反应的媒介,IgG2与小鼠的IgG1和IgG2相似,在抗原一抗体作 用中起结合补体的作用。 豚鼠除作为补体的来源外,已广泛用于免疫的发生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近新繁殖的豚鼠2系和13系常被用于免疫学研究。这两个品系 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有显著不同。例如,当给豚鼠2系和13系注射含有相同抗原的福氏(Freund)完全佐剂时,豚鼠2系(和一些 Hartley系豚鼠)表现明显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DNP-PLL(二硝基苯-多-L-溶解素)产生高浓度的抗体,而豚鼠13系不出现免疫学反应。 另一方面,豚鼠13系和Hartley系豚鼠对联胺嗪(Hydralazine)都能产生抗体和迟发型变态反应。豚鼠2系仅呈现弱反应或无反应。 豚鼠的皮肤已被用已结核菌素的皮内试验和接触过敏物质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豚鼠和人的结核菌素反应差别是有无细胞浸润,另外 豚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人在48-96小时达到高峰;人和豚鼠接触敏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细胞反应非常相似, 而对皮内接种抗原的反应却有明显的不同,豚鼠比人有更多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抗原起反应。 当进行免疫学研究选择豚鼠时,应特别注意机体本身的因素,如:年龄、体重、饮食和遗传因素。Baer氏等认为2-3月龄或体重为350~ 400克的豚鼠作迟发型变态反应最合适。豚鼠13系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比豚鼠2系敏感。相反,豚鼠2系对接触性过敏反应比豚鼠13系敏感。 Hartley系豚鼠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和接触反应皆敏感。这些现象说明抗体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能力同样也处于基因的控制之下。 最近,一些学者以豚鼠作为研究过敏或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验模型。在全身变态反应中,肺是休克器官,肥大细胞是靶细胞,组织胺是主 要的药理价质。在豚鼠在两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抗体,即IgG1和IgG2。 Recently Arko报导,在进行淋病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动物,豚鼠是最令人满意的免疫学模型。豚鼠象人一样具有延长和限制迟发型真皮变 态反应显现的能力,这种现象常作为肿瘤免疫的指标之一
(伍)仓鼠 Co氏等研究了Syriant仓鼠的免疫反应,发现有电泳快的(1gG1)和慢的(1gG2)两种TS亚类免疫球蛋白。当以鸡蛋白盐水作为抗原,接 种仓鼠,仓鼠产生gG1;若将鸡蛋白与福氏佐剂一起接种仓鼠,则能产生sG1和gG2.仓鼠的gG1能诱发PC八反应,不能产生全身过敏反 应。Co氏等认为这可能是由仓鼠在变态反应中缺乏必要的影响血管的胺的缘故。仓鼠的gG2能因定补体,并在豚鼠中诱发PCA反应,1gG1不 能固定补体。 (六)小鼠 小民的免疫球蛋白有1eM,IgA,IgE、IgG,1gG,a和IgG,b。近交系小鼠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反应是在常染色体的遗传控制之下,这种常第 色体上有支配免反应的基因,基因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位点H2)上,基因好同T细物的机能有关系,与B细的关系不大 小虽然能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很少见到典型的表皮反应,也不象其他动物那样有规律,小鼠能被诱发产生连发型变态反应,它的 ,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分钟死亡。在体外过敏反应实验中,只有小鼠子宫能用来作Sch Bc反应,小泉的1G和E能使皮肤致敏,引起被动真皮过敏反应.诱发小泉的Ahs反应比较困难,既使发生,与其他实验动物((如兔)相 比也不那么激烈。小鼠不象大鼠和豚鼠那样,以福氏完全佐剂接种不小鼠的或脑内很难诱发实验性变态反应脑酷炎(EE),用主要组 织相容性综合体不能控制小对实验性变态反应骑酷炎的感受世 (七)大显 在大鼠中,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综合体()上的免疫反应基因()控制着对GT(L谷氨酸和L酪氨酸)和GA(L谷氨酰胶和L氨基丙 )的免疫反应,感与其相心 大鼠和鼠的免疫反应基区 品系的 控制着体液抗体反应和细免疫。已经证明, 绵羊细胞(SRBC)和牛r球蛋白(BGG)的免疫反应有 染常能诱发 g抗体,它们存在于血液循 能产生较多的1g 再次注射抗原。 ,如在此抗原中加入福氏完全佐剂,免 大则产生gG 猪初 疫球蛋白主要是1gG(其中gG1为主),其次是gA 诊乳2-3天后,乳中1G和IM迅速下降,但IgA的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猪的1gA同人的1gA有交叉反应。1gA有单体和存在于分论中的双体两种,它们分别为7s和1O5.肠道固有层中包含着多量分老1gA的浆细 (九)反应动物(牛、锦羊、山羊) 反刍动物已经确定的免夜球蛋白有引gG(1gG,和1gG,),1A,1M和类似1gE,同其它动物一样,1gG是主要的免夜球蛋白,1gG,能固定补 体(gG不能),并能选择性从血清到乳汁中去,所以初乳和常乳中gG1是主要的免疫球重白(75%),而g人和gM仅占初乳抗体的20%,这 些初乳中的免疫球重白对于幼高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物助胃肠道预防感染, Siv©rsin氏等研究了羊免疫反应的个体发生,发现不同日龄的胎儿对抗原的反应有显著若别。41天的儿对细菌噬菌体×174能产生护 体,S6天的怡儿对铁蛋白能产生抗体,80天的胎儿对血清蛋白能产生抗体,120天的抬儿对卯清蛋白能产生抗体,胎儿对卡价苗、伤寒沙门氏 菌或白喉杆菌病毒没有反应,羊胎儿对抗原同样会产生典型的初次抗体反应 四、近交系动物在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一】自身免废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免疫复合物造成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已知抗体起作用的疾 病有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究进症等,此外还有一些目前不清楚的免疫病,即对其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性都不清楚,这些病研究起来比较 因雅。由于免夜复合物病有较好的动物模型,研究起来此方便多了 1.研究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ew Zcaland.B1ack.NZB)在出生后4-6个月大多数发生自身免夜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学检查表明,其红细胞表 面有自身抗体,血清中有抗核机体,病鼠的淋巴结、胸象、牌脏及胰腺内可以直到C型致瘤RNA病毒(此病毒还能引起白血病),将含有此病 毒的组织输给(NZB×BALB心)F,时,能引起抗核抗体的生成和肾小球肾炎,据推测,当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释放出DNA,利激免疫系 NA自身抗体,此抗体与游离的D ,形成免疫复 基底膜上,写引起骨小球肾炎, 因此认为本病是由于这种病 感染 还发 出现 这种自身抗 正常及病 的T细 引起T细 包括 性T细电 少或功能衰1 ,B淋巴细胞乃生 成大量多种自身抗体 的系统性 中到 其T热巴细胞也能释出病毒有 也能吉到抗自身T淋巴 满例)而目理受化也基本 NZB小的 自身免疫病相同 除了NZB小鼠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外, 一种脑的退行性变性病)、小鼠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羊的瘙痒病 (skrapie) 马的传染性贫血也都是由于慢性街 起的自身免疫病。 u病与羊的瘙痒病、阿留申绍脑病相似,Ku病只见于新 内亚的高尔族人 尤其是女人, 她们有吃 肉的风习,自从禁止了这种网习以后 此病的发病率明显地下降了 2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的关系
(五)仓鼠 Coe氏等研究了Syrian仓鼠的免疫反应,发现有电泳快的(IgG1)和慢的(IgG2)两种TS亚类免疫球蛋白。当以鸡蛋白盐水作为抗原,接 种仓鼠,仓鼠产生IgG1;若将鸡蛋白与福氏佐剂一起接种仓鼠,则能产生IgG1和IgG2。仓鼠的IgG1能诱发PCA反应,不能产生全身过敏反 应。Coe氏等认为这可能是由仓鼠在变态反应中缺乏必要的影响血管的胺的缘故。仓鼠的IgG2能固定补体,并在豚鼠中诱发PCA反应,IgG1不 能固定补体。 (六)小鼠 小鼠的免疫球蛋白有IgM、IgA、IgE、IgG1、IgG2a和IgG2b。近交系小鼠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反应是在常染色体的遗传控制之下,这种常染 色体上有支配免疫反应的基因(Ir),基因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位点(H-2)上。基因Ir好象同T细胞的机能有关系,与B细胞的关系不大。 小鼠虽然能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很少见到典型的表皮反应,也不象其他动物那样有规律。小鼠能被诱发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它的全 身性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循环不畅,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分钟死亡。在体外过敏反应实验中,只有小鼠子宫能用来作SchultzBale反应。小鼠的IgG和IgE能使皮肤致敏,引起被动真皮过敏反应。诱发小鼠的Arthus反应比较困难,既使发生,与其他实验动物(如兔)相 比也不那么激烈。小鼠不象大鼠和豚鼠那样,以福氏完全佐剂接种不小鼠的脊髓或脑内很难诱发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EAE),用主要组 织相容性综合体不能控制小鼠对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的感受性。 (七)大鼠 在大鼠中,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综合体(H)上的免疫反应基因(Ir)控制着对GT(L-谷氨酸和L-酪氨酸)和GA(L-谷氨酰胺和L-氨基丙 酸)的免疫反应,豚鼠与其相似。 大鼠和豚鼠的免疫反应基因lr控制着体液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已经证明,大鼠对绵羊细胞(SRBC)和牛r球蛋白(BGG)的免疫反应有 品系的差异。 大鼠有反应素抗体IgE,蠕虫感染常能诱发大量的IgE抗体,它们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常规的免疫法只能使大鼠产生少量反应素,在体内 存在的时间较短。有些品系大鼠,如Hooded Lister和Spragus-Dawley,能产生较多的IgE,再次注射抗原,IgE也随之上升。百日咳菌免疫大 鼠主要产生IgE,如在此抗原中加入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大鼠则产生IgGa。 (八)猪 已经知道猪有三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G1和IgG2)、IgM和IgA。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其中IgG1为主),其次是IgA。 泌乳2-3天后,乳中IgG和IgM迅速下降,但IgA的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猪的IgA同人的IgA有交叉反应。IgA有单体和存在于分泌中的双体两种,它们分别为7s和10s。肠道固有层中包含着多量分泌IgA的浆细 胞。 (九)反应动物(牛、绵羊、山羊) 反刍动物已经确定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G1和IgG2)、IgA、IgM和类似IgE。同其它动物一样,IgG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G1能固定补 体(IgG2不能),并能选择性从血清到乳汁中去,所以初乳和常乳中IgG1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75%),而IgA和IgM仅占初乳抗体的20%。这 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幼畜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协助胃肠道预防感染。 Silverstein氏等研究了羊免疫反应的个体发生,发现不同日龄的胎儿对抗原的反应有显著差别。41天的胎儿对细菌噬菌体×174能产生抗 体,56天的胎儿对铁蛋白能产生抗体,80天的胎儿对血清蛋白能产生抗体,120天的抬儿对卯清蛋白能产生抗体。胎儿对卡价苗、伤寒沙门氏 菌或白喉杆菌病毒没有反应,羊胎儿对抗原同样会产生典型的初次抗体反应。 四、近交系动物在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免疫复合物造成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已知抗体起作用的疾 病有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此外还有一些目前不清楚的免疫病,即对其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性都不清楚,这些病研究起来比较 困难。由于免疫复合物病有较好的动物模型,研究起来就方便多了。 1.研究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ew Zealand、Black,NZB)在出生后4-6个月大多数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学检查表明,其红细胞表 面有自身抗体,血清中有抗核机体,病鼠的淋巴结、胸腺、脾脏及胰腺内可以查到C型致瘤RNA病毒(此病毒还能引起白血病)。将含有此病 毒的组织输给(NZB×BALB/c)F1时,能引起抗核抗体的生成和肾小球肾炎。据推测,当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释放出DNA,刺激免疫系 统生成抗DNA自身抗体,此抗体与游离的DN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肾小球肾炎,因此认为本病是由于这种病毒 感染所触及的。此外,还发现约有50%的病鼠有抗自身T淋巴细胞的抗体,且其出现频率随鼠龄增加而升高,这种自身抗体能与正常鼠及病鼠 的T细胞发生反应,引起T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减少或功能衰退,结果,B淋巴细胞乃生成大量多种自身抗体。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 NZB小鼠的这种自身免疫病十分相似,也能在淋巴样组织中查到C型RNA病毒颗粒,其T淋巴细胞也能释出病毒颗粒,也能查到抗自身T淋巴细 胞的抗体(约占一半病例)而且病理变化也基本上与NZB小鼠的这种自身免疫病相同。 除了NZB小鼠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外,阿留申貂脑病(一种脑的退行性变性病)、小鼠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羊的瘙痒病 (skrapie)、马的传染性贫血也都是由于慢性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人的Kuru病与羊的瘙痒病、阿留申貂脑病相似,Kurn病只见于新几 内亚的高尔族人,尤其是女人,她们有吃人肉的风习,自从禁止了这种风习以后,此病的发病率明显地下降了。 2.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