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目的要求 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 2.静力学公理(或力的基本性质)是静力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深入理解。 3.明确和掌握约束的基本特征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4.熟练而正确地对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5.掌握力多边形法则及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二、基本内容 1.重要概念 1)平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静力学中,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 静止或作匀速直线平动,则称物体处于平衡。 2)刚体: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刚体是静力学中的理想化力学模型。 3)约束: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在刚体静力学中指限制研究对象 运动的物体。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 所能阻碍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力: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其作用效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 使物体产生变形。前者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 应,理论力学只研究力的外效应。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这三个要素,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故力是定位矢量。 5)力的分类: 6)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按其作用线所在的位置,力系 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按其作用线的相互关系,力系分为共线力系、平行 力系、汇交力系和任意力系等等。 7)等效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组力系,如果它们对该刚体的作用效 果完全相同,则此两组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8)平衡力系:若物体在某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则称此力系为平衡力系
理论力学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一、目的要求 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 2.静力学公理(或力的基本性质)是静力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深入理解。 3.明确和掌握约束的基本特征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4.熟练而正确地对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5.掌握力多边形法则及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二、基本内容 1.重要概念 1)平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静力学中,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 静止或作匀速直线平动,则称物体处于平衡。 2)刚体: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刚体是静力学中的理想化力学模型。 3)约束: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在刚体静力学中指限制研究对象 运动的物体。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 所能阻碍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力: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其作用效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 使物体产生变形。前者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 应,理论力学只研究力的外效应。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这三个要素,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故力是定位矢量。 5)力的分类: 6)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按其作用线所在的位置,力系 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按其作用线的相互关系,力系分为共线力系、平行 力系、汇交力系和任意力系等等。 7)等效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组力系,如果它们对该刚体的作用效 果完全相同,则此两组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8)平衡力系:若物体在某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则称此力系为平衡力系
9)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力系与一个力FR等效,则力F称为力系的合力,而力 系中的各力称为合力FR的分力。力系用其合力FR代替,称为力的合成:反之,一个 力Fπ用其分力代替,称为力的分解。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1:二力平衡条件 指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对刚体而言,这个条件既必要又 充分,但对非刚体而言,这个条件并不充分。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此公理是研究力系等效变换的依据,同样也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推论1:力的可传性 表明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给出了最简单的力系的简化规律,也是较复杂力系简化的基础。另外,它也给 出了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依据。 推论2:三力平衡条件 给出了三个不平行的共面力构成平衡力系的必要条件。当刚体受不平行的三力 作用处于平衡时,常利用这个关系确定未知力的作用线方位 推论3:力的三角形法则一用几何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推论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它是分析物体间受力关系时必须遵循 的原则,也为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问题提供了基础。 公理5:刚化原理 阐明了变形体抽象为刚体模型的条件,并指出刚体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只是 变形体平衡的必要条件。 3.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反力的画法。 1)光滑接触面:其约束反力沿接触点的公法线,指向被约束物体。 2)光滑圆柱、铰链和颈轴承:其约束反力位于垂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经过 轴心,通常用过轴心的两个大小未知的正交分力表示。 3)周定铰支座:其约束反力与光滑圆柱铰链相同
9)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力系与一个力FR等效,则力FR称为力系的合力,而力 系中的各力称为合力FR的分力。力系用其合力FR代替,称为力的合成;反之,一个 力FR用其分力代替,称为力的分解。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1:二力平衡条件 指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对刚体而言,这个条件既必要又 充分,但对非刚体而言,这个条件并不充分。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此公理是研究力系等效变换的依据,同样也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推论1:力的可传性 表明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给出了最简单的力系的简化规律,也是较复杂力系简化的基础。另外,它也给 出了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依据。 推论2:三力平衡条件 给出了三个不平行的共面力构成平衡力系的必要条件。当刚体受不平行的三力 作用处于平衡时,常利用这个关系确定未知力的作用线方位 推论3:力的三角形法则——用几何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推论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它是分析物体间受力关系时必须遵循 的原则,也为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问题提供了基础。 公理5:刚化原理 阐明了变形体抽象为刚体模型的条件,并指出刚体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只是 变形体平衡的必要条件。 3.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反力的画法。 1)光滑接触面:其约束反力沿接触点的公法线,指向被约束物体。 2)光滑圆柱、铰链和颈轴承:其约束反力位于垂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经过 轴心,通常用过轴心的两个大小未知的正交分力表示。 3)固定铰支座:其约束反力与光滑圆柱铰链相同
4)活动铰支座:与光滑接触面类似。其约束反力垂直于光滑支承面。 5)光滑球铰链:其约束反力过球心,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6)止推轴承:其约束反力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7)二力体:所受两个约束反力必沿两力作用点连线且等值、反向。 8)柔软不可伸长的绳索:其约束反力为沿柔索方向的一个拉力,该力背离被约 束物体。 9)固定端约束:其约束反力在平面情况下,通常用两正交分力和一个力偶表示: 在空间情况下,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和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偶表示。 4.受力分析及画受力图 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画其受力图,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画 受力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研究对象。根据求解需要,可以取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取由 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是不同的。 ②正确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的数目。由于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因此, 对每一个力都应明确它是哪一个施力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决不能凭空产生。同 时,也不可漏掉某个力。一般可先画主动力,再画约束反力。凡是研究对象与外界 接触的地方,都一定存在约束反力。 ③正确画出约束反力。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约束的作用,这时应分别 根据每个约束本身的特性来确定其约束反力的方向,而不能凭主观臆测。 ④当分析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应遵循作用、反作用关系。若作用力的方向 一经假定,则反作用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当画整个系统的受力图时,由于内力成 对出现,组成平衡力系。因此不必画出,只需画出全部外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概念。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3.柔性约束、光滑支承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的特征及其反力的画法。 4.单个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 难点:光滑铰链的约束特征(尤其是销钉连接二个以上的构件即复合铰),物体
4)活动铰支座:与光滑接触面类似。其约束反力垂直于光滑支承面。 5)光滑球铰链:其约束反力过球心,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6)止推轴承:其约束反力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7)二力体:所受两个约束反力必沿两力作用点连线且等值、反向。 8)柔软不可伸长的绳索:其约束反力为沿柔索方向的一个拉力,该力背离被约 束物体。 9)固定端约束:其约束反力在平面情况下,通常用两正交分力和一个力偶表示; 在空间情况下,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和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偶表示。 4.受力分析及画受力图 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画其受力图,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画 受力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明确研究对象。根据求解需要,可以取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取由 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是不同的。 ② 正确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的数目。由于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因此, 对每一个力都应明确它是哪一个施力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决不能凭空产生。同 时,也不可漏掉某个力。一般可先画主动力,再画约束反力。凡是研究对象与外界 接触的地方,都一定存在约束反力。 ③ 正确画出约束反力。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约束的作用,这时应分别 根据每个约束本身的特性来确定其约束反力的方向,而不能凭主观臆测。 ④ 当分析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应遵循作用、反作用关系。若作用力的方向 一经假定,则反作用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当画整个系统的受力图时,由于内力成 对出现,组成平衡力系。因此不必画出,只需画出全部外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概念。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3.柔性约束、光滑支承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的特征及其反力的画法。 4.单个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 难点:光滑铰链的约束特征(尤其是销钉连接二个以上的构件即复合铰),物体
系统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多个力)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四、教学建议 1.教学提示 ①本章讲述概念较多,要讲清这些概念的定义,并理解其意义。例如: 属于力的:力系、等效力系、合力、分力、平衡力系、主动力、约束反力、作 用力、反作用力、内力、外力等。 属于物体的:变形体、弹性体、刚体、自由体、非自由体等。 属于数学的:代数量、矢量(向量入、单位矢量、定位矢量、滑动矢量等。 ②静力学公理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是静力学基础,要讲透。并使 学生深入理解和熟记这五条公理与四个推论。 ③多举例题讲清楚约束反力的确定方法和受力图的正确画法。 ④鼓励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在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网上观看电教片及相 关课件。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约束及物体 的受力分析》等。 2.作业布置 习题:1-21-3(c)(g)(h)1-4(a)(e)(f)(h)(Gj) 1-5(a)(b)(f)(g) 第二章平面力系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地将力沿坐标轴分解和求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对合力投影定理及力 对点之矩应有清晰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计算。 2.深入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明确平面力偶的性质和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 3.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应用解析法求主矢和主矩,熟知平 面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 4.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6.正确理解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会判断物体系统是否静定
系统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多个力)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四、教学建议 1.教学提示 ① 本章讲述概念较多,要讲清这些概念的定义,并理解其意义。例如: 属于力的:力系、等效力系、合力、分力、平衡力系、主动力、约束反力、作 用力、反作用力、内力、外力等。 属于物体的:变形体、弹性体、刚体、自由体、非自由体等。 属于数学的:代数量、矢量(向量)、单位矢量、定位矢量、滑动矢量等。 ② 静力学公理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是静力学基础,要讲透。并使 学生深入理解和熟记这五条公理与四个推论。 ③ 多举例题讲清楚约束反力的确定方法和受力图的正确画法。 ④ 鼓励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在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网上观看电教片及相 关课件。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约束及物体 的受力分析》等。 2.作业布置 习题:1-2 1-3(c) (g) (h) 1-4(a) (e) (f) (h) (j) 1-5(a) (b) (f) (g) 第二章 平面力系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地将力沿坐标轴分解和求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对合力投影定理及力 对点之矩应有清晰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计算。 2.深入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明确平面力偶的性质和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 3.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应用解析法求主矢和主矩,熟知平 面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 4.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6.正确理解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会判断物体系统是否静定
二、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X-Fcosa 式中a为力F与x轴间的夹角,投影值为代数量。 力沿坐标轴分解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分力大小为 片词 5 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下有=F Y=Fy 2)平面内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F-Xi+Yi 3)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某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如FR=∑X,FR=Σ。 4)平面内的力对点O之矩是代数量,记为M%(F) M.(F)=±Fh=+2△MBO 其中F为力的大小,h为力臂,△AB0为力矢AB与矩心O组成三角形的面积。一 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的解析表达式为:M,(F=xY-X 5)合力矩定理:M,(F)=2M,(E)=Σ(c,Y,-y,X) 6)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 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的大小和转向,即 M=士Fd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零,它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 矩心的位置无关。 7)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彼 此等效。力偶矩是力偶作用效果的唯一度量
二、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X=Fcos 式中为力F与x轴间的夹角,投影值为代数量。 力沿坐标轴分解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分力大小为 sin( ) sin + = F Fx sin( ) sin + = F Fy 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下有X=Fx Y=Fy 2)平面内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F=Xi+Yj 3)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某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如FRx=ΣX,FRy=ΣY。 4)平面内的力对点O之矩是代数量,记为Mo(F) Mo (F) = Fh = 2ABO 其中F为力的大小,h为力臂,ABO为力矢AB与矩心O组成三角形的面积。一 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的解析表达式为: Mo (F) = xY − yX 5)合力矩定理: ( ) ( ) (x Y - y X ) Mo FR = Mo Fi = i i i i 6)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 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的大小和转向,即 M=±Fd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零,它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 矩心的位置无关。 7)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彼 此等效。力偶矩是力偶作用效果的唯一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