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证券与证券市场第三节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金融投资 , 在社会生活中,投资一词是人们经常遇到和使用到的,如固定资产投资, 证券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乃至感情投资等等。这些概念有的属于经济学 意义上的投资,有的则只是在用语上借用了“投资概念。从经济学的广泛意义上 讲,投资是为获得一定的预期社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资金或资本物的投入及其活 动过程,换句话说,投资是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各类经济主 体为获得未来收益或效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 的行为活动。 如果更具体地,则可以将投资划分为两个层面的涵义。 1.实物投资或实物资产投资。所谓实物资产,又称实质资产或有形资产, 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如汽车、房屋、机器设备、各种原料、材料等,是固 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生产流通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流通性(消费性)固定资产的 统一。实物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实物生产即用于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和 流动资产并以此获得未来收益的行为。 2.金融投资或金融资产投资。所谓金融资产,又称无形资产,是以价值 形态存在的资产,如银行储蓄存款、银行贷款、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 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金融资产即用于存款、贷款,或购买股票、债券、 基金等各种有价证券,以期获得未来价值增值收益的行为。 所谓金融投资,正是就“投资”的后一层含义而言的,是狭义的投资概念。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 着投资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比实物 投资更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所有者与资本 运用者是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主体一般都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本,亲自从事生 产消费,投资大多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就是直接投入资本,建造厂房,购置 设备,购入原材料,从事生产、流通活动,因此,早期的投资概念主要是指实物 投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占有资本和运用资本的分离,日 益成为资本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投 资规模不断扩大,单个资本家的资本实力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规模对
第一章 证券与证券市场 第三节 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金融投资 在社会生活中,投资一词是人们经常遇到和使用到的,如固定资产投资, 证券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乃至感情投资等等。这些概念有的属于经济学 意义上的投资,有的则只是在用语上借用了“投资”概念。从经济学的广泛意义上 讲,投资是为获得一定的预期社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资金或资本物的投入及其活 动过程,换句话说,投资是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各类经济主 体为获得未来收益或效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 的行为活动。 如果更具体地,则可以将投资划分为两个层面的涵义。 1.实物投资或实物资产投资。所谓实物资产,又称实质资产或有形资产, 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如汽车、房屋、机器设备、各种原料、材料等,是固 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生产流通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流通性(消费性)固定资产的 统一。实物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实物生产即用于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和 流动资产并以此获得未来收益的行为。 2.金融投资或金融资产投资。所谓金融资产,又称无形资产,是以价值 形态存在的资产,如银行储蓄存款、银行贷款、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 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金融资产即用于存款、贷款,或购买股票、债券、 基金等各种有价证券,以期获得未来价值增值收益的行为。 所谓金融投资,正是就“投资”的后一层含义而言的,是狭义的投资概念。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 着投资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比实物 投资更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所有者与资本 运用者是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主体一般都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本,亲自从事生 产消费,投资大多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就是直接投入资本,建造厂房,购置 设备,购入原材料,从事生产、流通活动,因此,早期的投资概念主要是指实物 投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占有资本和运用资本的分离,日 益成为资本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投 资规模不断扩大,单个资本家的资本实力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规模对
庞大资本的需求,迫切需要超出自身资本范围从社会筹集投资资金,于是,银行 信用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股份制经济也应运而生,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 券日益成为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投资概念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且,由于现代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金融投资的重要性日 益凸现,因此,现代投资概念更主要地是指金融投资。在西方学术界的投资学著 作中,投资实际上指的就是金融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 二、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的关系 , : 要深入理解金融投资的概念,必须了解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的联系与区 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第一,投资主体不同。实物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需求者,他们 通过运用资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投资办厂、购置设备或从事商业经营活 动。金融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供应者,他们通过向信用机构存款, 进而由信用机构发放贷款,或通过参与基金投资和购买有价证券等向金融市场提 供资金。 第二,投资客体或者说对象不同。实物投资的对象是各种实物资产,即资金 运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等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金融投资的对象则 是各种金融资产,如存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等。 第三,投资目的不同。实物投资主体进行实物资产投资,目的是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着眼于资产存量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直接 形成社会物质生产力,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实物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可称 为“实业性投资”;金融投资主体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目的在于金融资产的增值收 益,如存款目的在于获取存款利息,贷款目的在于取得贷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债券等)在于获取股息、债息收入等,它们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 量和物质财富,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金融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可称为“资 本性投资”。 二者的联系主要是: 第一,投资媒介物或者说投资手段相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都是对货币 资金的运用,即以货币作为投资手段或媒介物,只是对象物及目的不同。因此
庞大资本的需求,迫切需要超出自身资本范围从社会筹集投资资金,于是,银行 信用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股份制经济也应运而生,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 券日益成为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投资概念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且,由于现代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金融投资的重要性日 益凸现,因此,现代投资概念更主要地是指金融投资。在西方学术界的投资学著 作中,投资实际上指的就是金融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 二、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的关系 要深入理解金融投资的概念,必须了解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的联系与区 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第一,投资主体不同。实物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需求者,他们 通过运用资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投资办厂、购置设备或从事商业经营活 动。金融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供应者,他们通过向信用机构存款, 进而由信用机构发放贷款,或通过参与基金投资和购买有价证券等向金融市场提 供资金。 第二,投资客体或者说对象不同。实物投资的对象是各种实物资产,即资金 运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等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金融投资的对象则 是各种金融资产,如存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等。 第三,投资目的不同。实物投资主体进行实物资产投资,目的是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着眼于资产存量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直接 形成社会物质生产力,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实物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可称 为“实业性投资”;金融投资主体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目的在于金融资产的增值收 益,如存款目的在于获取存款利息,贷款目的在于取得贷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债券等)在于获取股息、债息收入等,它们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 量和物质财富,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金融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可称为“资 本性投资”。 二者的联系主要是: 第一,投资媒介物或者说投资手段相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都是对货币 资金的运用,即以货币作为投资手段或媒介物,只是对象物及目的不同。因此
金融投资总量和实物投资总量同属于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范围,二者均为社会 货币流通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归宿。 一方面,尽管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但通过金融投资活动,为实 物投资筹集到了生产经营资金,从而间接地参与了社会资产存量的积累。在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没有金融投资的存在和发展,实物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大大 受到限制,许多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都难以迅速兴办甚至根本无法兴办,为此, 金融投资成为促进资本积累、集中和扩大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金融 投资是把社会闲置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而最终归宿也是进行实物投资, 只不过它是通过一个间接的过程实现的。 此外,金融投资的收益也来源于实物投资在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 富。 三、金融投资的分类   金融投资就其方式、方法、时间、收入等而言,可以分为若干类型。 (一)按融资方式划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是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见面,根据协议的条件直 接融通资金。直接融资是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工具的一种金融运行机制,其特点 是经济单位直接从社会上吸收、筹措资金。 2.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金融机构 为媒介体进行的间接资金融通。如银行存款,就是资金供给者把资金存入银行, 由银行把资金集中起来贷放给资金需求者,银行充当资金供求的中介,这是现代 信用制度下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按投资时间长短划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1.长期投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活动。如一年以上的定期存 款等,其偿还期较长:又如股票投资,是一种永久性、无期限的投资,没有偿还 期。 2.短期投资:是投资期在一年以下的投资活动,其偿还期较短。如活期 存款,其资金可以随时抽回;又如短期国库券,时间一般为3、6、9个月。 投资时间的长短与金融资产的性质、收益、风险、流动性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金融投资总量和实物投资总量同属于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范围,二者均为社会 货币流通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归宿。 一方面,尽管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但通过金融投资活动,为实 物投资筹集到了生产经营资金,从而间接地参与了社会资产存量的积累。在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没有金融投资的存在和发展,实物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大大 受到限制,许多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都难以迅速兴办甚至根本无法兴办,为此, 金融投资成为促进资本积累、集中和扩大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金融 投资是把社会闲置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而最终归宿也是进行实物投资, 只不过它是通过一个间接的过程实现的。 此外,金融投资的收益也来源于实物投资在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 富。 三、金融投资的分类 金融投资就其方式、方法、时间、收入等而言,可以分为若干类型。 (一)按融资方式划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是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见面,根据协议的条件直 接融通资金。直接融资是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工具的一种金融运行机制,其特点 是经济单位直接从社会上吸收、筹措资金。 2.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金融机构 为媒介体进行的间接资金融通。如银行存款,就是资金供给者把资金存入银行, 由银行把资金集中起来贷放给资金需求者,银行充当资金供求的中介,这是现代 信用制度下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按投资时间长短划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1.长期投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活动。如一年以上的定期存 款等,其偿还期较长;又如股票投资,是一种永久性、无期限的投资,没有偿还 期。 2.短期投资:是投资期在一年以下的投资活动,其偿还期较短。如活期 存款,其资金可以随时抽回;又如短期国库券,时间一般为 3、6、9 个月。 投资时间的长短与金融资产的性质、收益、风险、流动性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按收入性质划分:固定收入投资和非固定收入投资 金融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收入,但证券种类很多,因其性质、期限等因 素各不相同,因而其收入的高低和支付方式也有所不同,归结起来有两类。 1.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即规定 一个确定的收益率,定期支付或到期支付,并在金融投资的整个期限内固定不变, 如银行存款、债券、优先股投资等。这种投资一般风险性较小。 2.非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并不 确定固定的收益率,也不一定会按期支付,而是因时而异,如普通股投资。这种 投资一般风险较大,但获利机会也较大,收益也较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 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很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有着独特的特 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 其市场发展情况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对旧中国和新 中国的情况分别予以论述。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大致可分 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唐代—清代) 我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以前,有钱庄和票号,这是封建时代证 券和证券市场的萌芽形式。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兼营银、银业的邸店、质 库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营银、钱、钞行交易的钱馆、钱铺。明代中叶以后, 由于政治上相对安定,商品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出现市镇勃 兴、商业繁荣、金融业兴盛的景象,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一钱业市场, 其操作制度严格,业务内容繁多。从清代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银元 从国外涌进,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两、制钱和铜元等多种货币,于是以银元、 银两兑换制钱、铜元成为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之一。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 侵入,市场流通货币进一步增加,货币兑换和买卖业务更加繁忙。这种原始的证 券活动开始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额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
(三)按收入性质划分: 固定收入投资和非固定收入投资 金融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收入,但证券种类很多,因其性质、期限等因 素各不相同,因而其收入的高低和支付方式也有所不同,归结起来有两类。 1.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即规定 一个确定的收益率,定期支付或到期支付,并在金融投资的整个期限内固定不变, 如银行存款、债券、优先股投资等。这种投资一般风险性较小。 2.非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并不 确定固定的收益率,也不一定会按期支付,而是因时而异,如普通股投资。这种 投资一般风险较大,但获利机会也较大,收益也较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很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有着独特的特 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 其市场发展情况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对旧中国和新 中国的情况分别予以论述。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大致可分 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唐代——清代) 我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以前,有钱庄和票号,这是封建时代证 券和证券市场的萌芽形式。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兼营银、银业的邸店、质 库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营银、钱、钞行交易的钱馆、钱铺。明代中叶以后, 由于政治上相对安定,商品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出现市镇勃 兴、商业繁荣、金融业兴盛的景象,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钱业市场, 其操作制度严格,业务内容繁多。从清代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银元 从国外涌进,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两、制钱和铜元等多种货币,于是以银元、 银两兑换制钱、铜元成为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之一。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 侵入,市场流通货币进一步增加,货币兑换和买卖业务更加繁忙。这种原始的证 券活动开始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额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
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到清代中叶,这种钱业市场在江浙两省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其中上海、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地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全国早期钱业市场的中心。 这些市场同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力很强,它们不仅是我国 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而且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阶段(清末一1920年) 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股份企业的成立和 政府发行公债为基础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 输出商品,而且逐渐增加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投资,外商在中国开辟商埠,建立了 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股份集资的方法带入 中国,大量发行股票。同时,来华投资的外国人,为了筹集现代大工业所需的巨 额资本,迫切要求华商的“合作”,于是,在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成为一个 显著的现象,从轮船、保险、银行以及纺纱、煤气、电灯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 人的附股。据统计,19世纪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4000万银两以上。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官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如 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筹办轮船招商总局,后来的中兴煤矿旷公司、汉治萍煤铁 厂矿公司、大生纱厂等,都采用了募股集资的方法。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从而在中国出现了股票这种新的投资工具。 我国最早发行的债券始于1894年,为了应付甲午战争费用,清政府发行 了“息债商款债券,此后,政府公债大量发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巩 固权势,加以连年混战、军阀割据,耗资巨大,政府又多次发行了公债。据统计, 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内,发行各种公债达5.2亿元。 随着股票、债券发行的增加,证券交易市场也发展起来。1869年上海已有 买卖外国公司股票的外国商号,当时称为捐客总会”。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 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该公所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是外商经营的, 也是旧中国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所。该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 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南洋一 带的橡皮股票等。中国自己的证券交易始于辛亥革命前后。1895年至1913年是
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到清代中叶,这种钱业市场在江浙两省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其中上海、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地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全国早期钱业市场的中心。 这些市场同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力很强,它们不仅是我国 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而且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阶段(清末——1920 年) 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股份企业的成立和 政府发行公债为基础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 输出商品,而且逐渐增加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投资,外商在中国开辟商埠,建立了 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股份集资的方法带入 中国,大量发行股票。同时,来华投资的外国人,为了筹集现代大工业所需的巨 额资本,迫切要求华商的“合作”,于是,在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成为一个 显著的现象,从轮船、保险、银行以及纺纱、煤气、电灯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 人的附股。据统计,19 世纪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 4000 万银两以上。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官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如 1872 年李鸿章、盛宣怀筹办轮船招商总局,后来的中兴煤矿公司、汉冶萍煤铁 厂矿公司、大生纱厂等,都采用了募股集资的方法。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从而在中国出现了股票这种新的投资工具。 我国最早发行的债券始于 1894 年,为了应付甲午战争费用,清政府发行 了“息债商款”债券,此后,政府公债大量发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巩 固权势,加以连年混战、军阀割据,耗资巨大,政府又多次发行了公债。据统计, 北洋政府统治的 16 年内,发行各种公债达 5.2 亿元。 随着股票、债券发行的增加,证券交易市场也发展起来。1869 年上海已有 买卖外国公司股票的外国商号,当时称为“捐客总会”。1891 年外商在上海成立 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 年,该公所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是外商经营的, 也是旧中国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所。该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 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南洋一 带的橡皮股票等。中国自己的证券交易始于辛亥革命前后。1895 年至 1913 年是